编辑丨苏木 文丨苏木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韩国这位文化“惯偷”这次彻底破防了!
自古以来韩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不少文物上的文字都是汉字,而现在的年轻人有没有多少认识这些古代汉字。
韩国因为国家门面“光化门”的牌匾修复,吵得不可开交,大部分人认为,纯韩文写出来的牌匾少了一些历史厚重感,坚持继续使用汉字。
最终他们决定还是用汉字,牌匾旁只用很小的韩语来做标注!
那么为何韩国人自信满满的语言运动不仅没成功,最终甚至没躲过为“汉语注音”的命运呢?
语言内废生活处处是坑
韩国人想要彻底剥离汉字,并非换一套书写符号那么简单,这相当于把一栋大楼的钢筋结构给抽走了。
现代韩语的词汇库里,翻开《标准国语大词典》一查,单纯的汉字词就占了57.3%,算上那些混合词汇,占比更是飙升到惊人的69.8%。
可以说韩文这套表音系统,其拼写的核心内容,绝大多数都是源自汉字的词汇,像经济、教育这类构建社会的基础概念,无一不是汉字词。
一旦丢掉汉字这个语义之锚,韩文本身就失去了精确表达的能力。
灾难性的后果很快浮现,2010年韩国高铁发生了一起匪夷所思的重大事故,工程师在阅读图纸时,把防水和放水两个词搞混了。
就因为这两个在韩文里发音完全相同的词,导致施工方使用了错误的材料,最终15万根枕木全部报废。
这种致命的混淆,早已渗透到社会的毛细血管里,政府贴出一张关于防水施工的通知,结果被居民们恐慌地解读为要放水,吓得大家连夜搬家一片混乱。
在医学这种人命关天的领域,风险更是被无限放大,医生开处方时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生怕搞混了同音的药名。
一个发音既可以指症状,也能代表征象,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误诊。
就连最基本的身份识别都成了问题,许多韩国人的姓氏和名字,用韩文写出来根本无法区分,比如“柳”和“俞”都念“Yo”,“郑”和“丁”都念“Chung”。
韩国人的身份证上,必须用括号额外标注出每个人的汉字名,否则从银行叫号到医院挂号,再到社保系统,都会乱成一锅粥。
甚至在国会,议员们的席位牌都得老老实实地写上汉字姓名,不然谁也分不清谁是谁。
抹不掉的汉字幽灵
物理上的清除,并不能抹去精神上的烙印,被强行驱逐的汉字,像一个文化幽灵,时刻萦绕在韩国的身份认同之中,制造着无法弥合的历史断层和深刻的集体焦虑。
最直观的后果,是养出了一代文化孤儿,年轻人面对自家的字辈族谱,茫然不知所措,那些记录着韩国历史根基的典籍,比如完全由汉文书写的《三国史记》,在他们眼中和一本外语天书没什么区别。
历史仿佛成了一个需要翻译才能懂的、别人的故事,2017年的一项调查数据,冰冷地揭示了这种文化失忆症的严重程度。
韩国本科毕业生的汉字识别能力平均分,只有可怜的29.5分,甚至有6.6%的人,连自己名字的汉字都写不出来。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随之而来的身份认同上的刺痛,当韩国年轻人冲浪时,发现网上流传着一种让他们破防的言论,韩语不就是中国拼音的演变版吗?
这话之所以扎心,是因为它并非空穴来风,年轻人痛苦地发现,自己的语言虽然在拼读,却完全不知道所拼读的音节背后真正的含义。
这种感觉就像一个一直以为自己是原创的人,突然发现自己活在别人的影子里,这种刺痛根植于那场试图彻底脱华的文化运动,结果却反向证明了两者之间千丝万缕、无法割裂的联系。
就连在朝鲜半岛内部,这种文化割裂也加剧了隔阂,朝鲜至今保留着汉字传统,而韩国学者在翻译本国古籍时,却因为同音异义词的泛滥而歧义频出错误百出。
在现实面前,韩国社会对汉字的态度,呈现出一种充满矛盾的双轨制,精英阶层和大众舆论之间,形成了一种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的集体困惑。
在普通人还在为爱国与否争论不休时,韩国的社会精英和顶尖企业早已悄悄地把汉字捡了回来。
三星、现代这些大公司,在招聘时明确要求应聘者必须掌握上千个汉字,银行等金融机构,甚至会直接在入职考试中测试汉字能力。
这背后是赤裸裸的现实需求,他们清楚地知道,没有汉字作为工具,根本无法进行精确的学术研究、法律拟定和商业沟通。
2009年,20位韩国前总理甚至联名上书,强烈要求在小学恢复汉字教育。
官方的政策,则像在跳一场犹豫不决的摇摆舞,2005年那部强制规定公文必须专用韩文的《韩文专用法案》被废除了。
高考的语文试卷里,也开始出现汉字考题,高中生甚至被要求掌握大约800个常用汉字。
但这些转向都小心翼翼极其不彻底,汉字教育在学校里大多只是选修课难以推进,一方面家长们担心这会加重孩子的学业负担。
另一方面政界人士生怕被贴上崇中的政治标签,谁也不敢迈出全面恢复的那一步。
这种精神分裂,投射在社会生活中,就成了一幕幕奇观,在婚礼请帖这类庄重场合,人们偏爱使用典雅的汉字来凸显格调与文化底蕴。
可一转身,在新闻媒体等公共领域,大家又对汉字避之唯恐不及,生怕触碰到那根敏感的爱国神经。
更有趣的是,随着赴华旅游热潮的兴起,许多韩国年轻人为了方便,开始主动学习中文,结果他们越学越心惊,越学越困惑。
因为他们第一次如此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每天在说的韩语,其底层逻辑和词汇构成,与汉语有着怎样深厚的血缘关系,这种发现无疑加剧了他们的身份迷茫。
真正的文化自信,或许并非建立在对历史的切割和对过去的否认之上,而是源于对自身复杂渊源的清醒认知与坦然接纳。
对韩国而言,如何处理与汉字的关系,说到底是如何学会与一个更真实的自己握手言和。
结语
有人觉得韩国这是要面子,非得搞纯韩文显独立,也有人说这是自找麻烦,千年的文化羁绊哪能说断就断。
咱们也唠唠,要是你家也有这么个用着顺手但又想撇清的老东西,你是硬着头皮不用,还是实在不行就认怂捡回来?
韩国这汉字留不留的,到底是该讲文化骨气,还是先顾着生活方便呢?
参考资料:
新京报《韩国耗资300亿韩元重建“国门”恢复汉字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