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于少儿美术教学,这里主要指3-6岁阶段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很多专业老师重点是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创造力和早期的审美意识,不会选择太多的技能与理论内容。通过简单的线条、形状和色彩的认识运用,以涂鸦、上色或趣味手工制作等活动形式来设计课程,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达到美术教育所带给孩子的艺术熏陶。

因此,趣味性、互动性,让课程快乐起来才能让孩子们乐此不疲。本文简要总结几点设计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创意性的绘画活动:各种各样的绘画材料和工具画笔,足矣让孩子们玩一阵子,当然要注意尽可能选择环保的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美术老师最好有一位助教监督帮忙。要知道,孩子的天性会让他们把颜料看成玩具,安全是第一位的。
创意性的课程,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寓言故事或某个卡通画面,加工构思成引导式的教学语言,这样可以让孩子们从听故事到进入状态,老师再让他们根据手中的素材或道具,绘制出自己喜欢的场景,比如小马过河,小鸟飞翔等。根据故事情境绘画开始较有难度,需要注意孩子的接受度。
2,手工制作:学龄前的孩子,在幼儿园也会有手工课,但频率较低。美术老师主要为了让孩子们理解造型,锻炼动手实践能力。一些简单的制作项目比如折纸、粘贴拼图等,最好结合色彩的搭配和故事性,以保持孩子们的兴趣。
3,观察、模仿活动:3-6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基本的语言能力和形象识别能力,为了更好的提升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力,老师可以带领孩子去美丽的公园欣赏花朵,也可以用仿真的硅胶动物模型让每个孩子观察和触摸,在过程中,引导孩子们讲述对象的特征,并用画笔临摹出来。
4,色彩认知:色彩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会给每个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通过设计趣味的色彩游戏,让孩子们认识不同颜色的特点,并学习如何组合搭配颜色。比如冷色调的特点,暖色调的感觉,对比色的运用等等。每节课都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比如拼图、画画接龙,让孩子们发挥出想象力。
总的来说,幼儿美术教学,注重孩子的本真,不强调技法、理论的灌输。经验丰富的老师会在每节课中设立一个小小的目标,用效果和孩子们的反馈来评估课程的质量。课程设计的方法因人而异,但共同点都是要尊重幼儿的身心规律,做快乐健康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