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历史上,李隆基的“唐隆政变”一度震动整个政坛。李隆基在危机四伏的时刻,联合姑妈太平公主以及禁军,发动了一场政变,成功铲除了企图模仿武则天称帝的韦氏集团。此次政变中,一位关键人物——上官婉儿,最终被李隆基残忍斩杀。那么,为什么李隆基要斩杀这位才女、政治能手上官婉儿呢?
上官婉儿的身世颇为曲折。她的祖父和父亲深陷政治风波,导致她和母亲进入宫中成为奴婢。年仅十四岁时,她便因聪慧机敏、才情出众而被武则天看中。武则天试探她后,立即让她摆脱奴婢身份,封为才人,授予她掌管宫中诏令的重任。武则天更是看重她的才华,尽管上官婉儿曾因违旨受到轻微惩罚——面部刺字,但她依旧被赋予了极高的权力,参与决策军国大事。
然而,随着李氏政权的恢复,武则天被迫退位,唐朝复辟,太子李显重新登基为唐中宗。上官婉儿也因政局变动,迅速找到新的政治靠山——唐中宗,成为深得信任的大臣。她的地位在中宗朝渐渐稳固,甚至被任命为“昭容”,独掌权柄。
但上官婉儿的政治选择一直具有极大的争议。她深知韦皇后是个雄心勃勃的政治人物,便时常劝说韦后效仿武则天,干预朝政。她的行动使得韦皇后开始插手政事,逐渐形成了像武则天时代一样的“临朝称制”局面。上官婉儿不仅为韦皇后的权力扩展创造舆论,还在每次草拟诏书时偏袒韦皇后,削弱皇家影响力。
然而,唐中宗的皇太子李重俊对上官婉儿极为反感,认为她操控权力、助长了韦皇后的野心。终于,李重俊发动政变,企图铲除她。然而,上官婉儿机警地逃至宫中,紧急向唐中宗夫妇告急,暗示李重俊的真正目的不仅是杀她,而是要弑杀皇后与皇帝。政变失败后,李重俊被杀,上官婉儿再次逃过一劫。
然而,她很快改变了策略,放弃了韦皇后的阵营,转而投向太平公主。她与太平公主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联盟,并在唐中宗去世后,参与了草拟遗诏,推举温王李重茂为太子,辅政由相王李旦担任。但此举再次触动了韦皇后的权力核心,她不甘心被排除,决心要加害太平公主和李旦。
李隆基得知此事后,决定先发制人,发动了“唐隆政变”,彻底铲除了威胁,包括上官婉儿。年仅46岁的上官婉儿最终遭到李隆基无情斩杀。
上官婉儿的个人生活也充满了争议。她与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薛怀义等人关系暧昧,甚至曾被武则天发现与张昌宗调情,导致武则天愤怒拔刀伤她一臂。为了掩盖伤痕,上官婉儿在伤口上刺了一朵红梅花,这一“红梅妆”成了宫中流行的妆容。她的私生活充满了权谋和勾心斗角,甚至曾利用职务之便,勾结外界势力,通过色相和金钱交换升官机会。
在她的府邸,官员们争相献媚,有的为求职位不惜上床、送钱。崔湜,兵部侍郎,便是其中之一,他通过与上官婉儿的关系,最终获得了宰相之职。
至于上官婉儿被斩杀的真正原因,历史上有多种猜测。有人认为李隆基担心她再次借美色诱惑父亲李旦,重蹈唐中宗覆辙;也有说法指李隆基因其曾与朝廷重臣有染,因而生恨下手。更有观点认为,李隆基将她视为政治工具,认为她频繁投靠不同势力,最终可能与太平公主结盟,重现“武则天”与“韦后”的旧戏码。
综合来看,李隆基斩杀上官婉儿的根本原因,恐怕是为了彻底消除政坛上的“牝鸡司晨”的怪象。他深知上官婉儿的政治眼光和手段极为高明,但她缺乏忠诚,她不仅投靠武则天、韦皇后,还一度企图与太平公主联合,威胁李家政权的稳定。因此,李隆基的决定或许是一种预防性的政治措施,消除了这颗潜在的巨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