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网上有很多声音在说俄罗斯快要“弹尽粮绝”,无法继续作战,但从2025年初的情况来看,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根据乌克兰国防部的数据,俄军在前线使用的航空制导炸弹,2025年前三个月就投放了超过一万枚,单是3月,就有4800发。这相当于平均每天投放100多枚,显示出俄军的弹药供应并没有出现问题,反而保持了稳定。
很多西方媒体和分析师总喜欢强调俄罗斯经济的崩溃,声称俄罗斯的军工业生产跟不上需求,但眼下前线的火力并没有减弱,反而有所增强。2025年,战争已经持续接近三年,最初很多人认为俄罗斯资源有限,撑不过多久。然而事实是,俄罗斯不仅继续使用制导炸弹,还通过多管火箭炮、远程导弹和无人机轮番进行打击。 乌克兰方面统计,除了炸弹外,俄罗斯的无人机和导弹攻击也持续不断。在战争中,俄罗斯采取的战术是先用空中打击摧毁敌人阵地,软化防线,然后地面部队快速跟进。这个策略在东部前线应用得最多,特别是在顿涅茨克和哈尔科夫地区,城市和村庄遭遇了猛烈轰炸。由于俄军的炸弹精确度很高,乌克兰部队往往难以躲避,只能通过挖掘战壕和移动阵地来减少损失,但依然伤亡惨重。 那为什么俄罗斯能够持续如此强大的火力输出呢?首先,俄罗斯的军工体系并没有停滞,反而加班加点地生产武器,同时通过第三方国家绕过制裁,获得所需的进口零部件。比如,伊朗和朝鲜在提供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伊朗提供了无人机技术,而朝鲜则帮助制造炮弹。虽然西方的制裁确实给俄罗斯带来了一定困难,但俄罗斯依然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所需的物资。 另外,俄罗斯的制导炸弹依靠的是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尽管精度不如美国的GPS,但仍足够使用。乌克兰也曾尝试通过电子干扰来使炸弹偏离目标,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尤其是在二月以后,俄罗斯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炸弹来确保命中目标。不过,从整体来看,俄罗斯的弹药消耗并没有出现下降,说明其后勤供应仍能支撑高强度的战斗。 乌克兰并非没有应对之策,依靠美国和北约提供的防空系统,如爱国者导弹,成功拦截了一部分俄罗斯的攻击,但由于前线过于漫长且防空武器有限,很多攻击还是能够突破防线。此外,乌克兰还使用电子战设备干扰俄罗斯的无人机和导弹,虽然这在某些情况下有效,但俄罗斯的攻击频率仍然很高,浪费了大量资源。 2025年初,乌克兰大城市如基辅和利沃夫也遭到了俄罗斯的远程导弹袭击。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曾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俄罗斯每周投放超过1000发炸弹和数百枚导弹,压力巨大。 与此同时,美国的政策也发生了变化。自2024年底起,白宫对乌克兰的支持逐渐减弱,特朗普上台后甚至提到,乌克兰可能需要在领土上作出妥协,才能实现和平。泽连斯基与特朗普在2025年9月的会谈后表示,乌克兰将坚持收复失地,但面对援助的减少,乌克兰的处境越来越艰难。 俄罗斯方面继续推进前线,尤其是在东部地区,占领了一些小村镇并挖掘新阵地。到2025年春季,俄罗斯在前线的火力依然强劲,投入了大量炮弹和导弹。虽然俄罗斯的经济压力依然存在,通胀高企,卢布贬值,但其石油出口依然带来了稳定的收入,特别是通过中国和印度的市场。此外,俄罗斯的军费虽然占GDP的比例很大,但军工业生产链已经恢复,补充弹药和武器的能力依然强大。 与之对比,乌克兰的经济情况较为严峻,GDP下降了一半,国际贷款成为主要资金来源。在这场消耗战中,乌克兰依靠国际援助来维持作战能力,但如果援助继续减少,乌克兰的战斗力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2025年春季,乌克兰的无人机袭击俄罗斯后方,炸毁了油库和军事设施,也击落了几架俄罗斯飞机。而电子战的效果更加明显,成功干扰了俄罗斯的一部分攻击。尽管如此,俄罗斯依旧通过新型滑翔炸弹加强了空中打击力度,持续向前推进。 根据目前的态势,俄罗斯并没有“弹尽粮绝”,反而显示出其强大的火力储备。而乌克兰的坚持与损失并存,战争仍在继续。俄罗斯可能利用时间拖延战局,消耗乌克兰和西方的资源,而乌克兰则依靠外援继续抵抗。虽然双方都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战争的持续可能让双方都付出惨重的代价。最终,战争的结束可能需要双方做出艰难的领土让步,和平谈判仍然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