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加州南部的沙漠上空,一架外形诡秘、线条流畅的灰色飞翼缓缓划过天际——那正是第二架B-21“突袭者”隐身轰炸机。
这架飞机于9月初完成首飞,从加州帕姆代尔的42号工厂飞抵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它与首架“突袭者”一样,隶属于美军第420飞行测试中队,负责全面的飞行与任务系统测试。至此,B-21项目迈入关键阶段:从“能飞”走向“能打”。
一、B-21背后的秘密基地
爱德华兹空军基地位于加州南部的沙漠地带,长期以来是美国空军的核心测试中心。从喷气机时代到隐形机时代,几乎所有新型飞机都要在这里“接受洗礼”。
为了迎接B-21,这座基地自2010年代起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包括新建隐形机机库、维护设施以及数据收集中心。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在此展开了首阶段生产计划——共六架预生产型B-21,目前已有两架完成首飞,其余四架仍在建造。
此外,美国空军还在2025年初追加了两份低速率初始生产合同,为B-21进入量产阶段铺路。
二、第二架B-21:更神秘、更成熟
与2023年首飞的首架B-21不同,这架“二号机”外观更简洁,去掉了不少测试用传感器。爱好者拍摄的视频显示,它在起落架放下的状态下平稳飞行,标志着处于初始飞行测试阶段。
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底部结构。高分辨率照片显示,B-21机腹拥有一个巨大的中央主武器舱,两侧还有小型封闭舱门。部分分析人士认为,那些侧舱并非武器舱,而可能装载射频传感器或是发动机检修口。这意味着B-21在隐身设计上更加极端——舍弃一切可能暴露雷达反射面的结构。
三、革命性的进气口
B-21最令人称道的设计之一,就是它那几乎“隐形”的进气口。
相比之下,B-2轰炸机的进气道是明显突起的结构,即使经过气动优化,也仍会产生雷达反射。而B-21的进气口则被“嵌入”机翼内部,表面光滑如同整体成型。这种设计在保持空气动力性能的同时,大幅降低了雷达特征信号。
不过,这也意味着极高的设计难度。进气口在大仰角飞行时必须保持稳定气流,否则会导致发动机熄火。诺斯罗普公司利用几十年来积累的B-2测试数据,以及F-35项目中的流体力学经验,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
四、“隐身怪兽”的核心动力
B-21采用两台普惠公司的F-135发动机衍生型号。F-135原本用于F-35战斗机,是全球推力最强的战机发动机之一。B-21使用的改进型在推力、油耗和热特征上都进行了优化。
这种方案的最大优点在于“成熟可靠”。与以往那种为新飞机“特制”发动机的做法不同,B-21直接在现有平台上改进,从而大幅缩短研发周期,也避免了成本失控。
这正是美国国会震惊的地方——根据《航空周刊》报道,B-21项目在过去五年为美国节省了约28%的预算。要知道,美国防务项目能做到“不超支”已属奇迹,更别说“省钱”。
五、B-21的技术血统
从外形上看,B-21延续了B-2的飞翼结构;在电子系统上,则深度融合了F-35的技术。
它的雷达吸波涂层、电子战系统、任务计算机和态势感知系统,都来源于F-22与F-35的成熟方案。换句话说,B-21是“轰炸机身上的战斗机大脑”。
它不仅能携带核弹、巡航导弹,还能与无人机、卫星乃至地面指挥中心实时联网,成为未来“联网空军”体系的核心节点。
六、部署:三大基地的重组
目前,美国空军计划在三个基地部署B-21:
其中,埃尔斯沃斯基地将成为首个接收B-21的作战基地。为了迎接新机,基地已腾空跑道并调走17架B-1B“枪骑兵”轰炸机。接下来的一年内,剩余的B-1B也将全部迁出,B-21将取而代之。
这也意味着,美国现役的B-1B与B-2轰炸机将在未来十年逐步退役。届时,美军的战略打击力量将完全由B-21和老牌B-52H组成,前者负责渗透突防,后者承担远程火力平台任务。
七、数量与目标
美国空军部长肯德尔已批准B-21的第二、第三个作战基地建设。官方计划至少采购100架,但多位将领和智库认为,若要应对未来印太地区的高强度冲突,美军需要145至200架B-21。
这不仅仅是数量问题,而是“存在感”问题——在太平洋上空,如果能随时出现几架无法被雷达发现的B-21,就足以改变整个战略平衡。
八、未来:或许就在西太平洋上空
从B-2时代开始,美军轰炸机的出发点从“全球打击”逐渐转向“区域威慑”。如今,B-21的出现让这一概念更具现实意义。
由于B-21的航程、隐身与维护能力都远超B-2,它完全有能力长期部署在关岛、阿拉斯加乃至日本本土基地。未来几年,我们或许真能在西太平洋的天空中,看到这种“隐身怪兽”的身影。
在更宏观的层面,B-21不仅是一架飞机,更是一种战略信号:
美国正在为“下一场战争”重塑空中力量结构。
而在这场无声的军备竞赛中,每一次试飞,都是地缘格局的一次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