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因为英法攻入北京的残酷威胁,以及曾国藩等镇压太平天国中发现需要改革增强军事经济实力,于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就拉开了帷幕。当然,洋务运动真正开始还要到太平天国灭亡后。
按照史界普遍观点:1895年,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覆灭,标志着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失败。相应表述还有不少,比如人民网的《甲午战争与中日两国之命运》中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总之,表述有异,本质一致。
问题在于:为何说甲午战争战败,就代表洋务运动失败?
洋务运动目标破产
洋务运动目标有二,即“求富”与“自强”。但甲午战争战败后,这两大目标全部破产。
首先,洋务运动期间,开办了不少企业,比如我们熟知的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洋炮局等。但马关条约要赔偿2亿两白银,清政府又拿不出,怎么办呢?于是,就将其中的民用企业甩卖了,甚至有些中外合资的民用企业被外资骗去。
需要注意的是,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由于“利益均沾”的原则,这就相当于列强都有在华直接投资的合法权利。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就缺少了一层保护,直接需要与外资竞争,相当于幼儿与成人竞争。
总之,随着民用洋务企业的纷纷丧失,以及更为恶劣的竞争环境,洋务运动的“求富”目标破产。
其次,洋务运动第二目标是“自强”。因为李鸿章的淮军是中国第一支较为系统地接受西方先进武器装备和训练的军队,属于洋务运动下的新军,广义还包含北洋水师。但甲午战争的战败,北洋水师全舰覆灭,陆军也基本一败千里,无疑代表“自强”的破产。
由于“求富”目标破产,财政无以为继,重建北洋水师等的强军目标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因此,从后续发展上看,“自强”自然也就彻底破产。
综上,甲午战争之后,洋务运动的两大目标全部破产。
洋务集团分崩离析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很多时候是“因人成事”,虽然洋务运动两大目标全部破产,但如果洋务运动领导集团还在,那么还有可能成事。然而,甲午战争之后,洋务运动领导集团分崩离析,已经没有所谓的洋务派这样的相对团结的政治力量了。
首先,洋务派内部出现分化,甚至彼此对立,有的变成了保守派,有的变成了激进派。后来,主张“倡民权”、“设议院”等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其中有不少就是原本洋务派人士。至于转变为保守派的,或有认知问题,或原本就是机会主义者,在保守派取胜后就转向保守。
其次,洋务派的真正领袖李鸿章,在甲午之后陷入“国人皆曰可杀”的境地,遭到光绪清算、乃至羞辱(比如李鸿章去圆明园怀旧而被光绪训斥、罚俸一年),同时清廷将他从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岗位上调到内阁办事,其实就是削弱他的权力,将他给架空了。
总之,甲午战争之后,洋务集团分崩离析,其中尤其是李鸿章的倒台,让洋务运动失去了继续发展的根基。于是,继洋务运动两大目标破产之后,洋务领导集团的崩溃,在政坛上彻底失势,就让延续了30多年的洋务运动寿终正寝。
洋务运动失败背后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还有相关疑问,就是一场战争的失败、为何就能轻易导致持续30多年的洋务运动失败?其实,这里还有三个隐藏的历史:
首先,洋务运动不能算真正“国家级”的政策,主要以汉人督抚为主,在有限的几个地方推行,主要是李鸿章、刘坤一(湘系代表)、张之洞等,其中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走的最远。
因为洋务运动的实际范围小,并非“国家级”的,只是一个派别之举,因此洋务运动搞了30多年,成果依然并不太大;同时,也因此遭遇甲午之败,洋务运动才会为之而败。反之,如果洋务运动是国家级的,在全国各地实行,那么洋务运动就不可能因为一场战争失败而轻易失败。
其次,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间长达54年,为何清朝没有“国家级”的改革措施?其实,对于八旗集团来说,第一要务是防汉,维护自身地位,但改革就会带来“变数”,反而可能强汉弱满,因此总体来说八旗集体不会支持国家级全面改革的。
也就是说,李鸿章等的洋务集团,从一开始就面临巨大的反对力量,就是八旗保守势力,所以一旦出错,自然就会遭到反对势力进行政治清算。其中,尤其包括李鸿章在内的洋务派基本都是汉人,这对八旗统治集团来说不是好事,因此这种政治清算中还延续了传统的“崇满抑汉”国策。
第三,传统史学总是强调封建制度导致洋务改革失败,这一因素固然重要,但日本明治维新并未改变多少封建实质、沙俄只是一个封建的军事的帝国主义国家,此外还有一些封建强国,因此封建制度肯定会对晚清改革有很强的阻碍,但不能说晚清不能通过洋务变强、乃至强到自保。
由此,晚清洋务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与清廷中的防汉政策相关,因为清廷首先要确保八旗集体的统治利益,而不是国家的利益,故而不支持改革、更不愿看到汉人主导改革而强大,进而威胁到八旗地位。
因此,甲午战争失败导致洋务运动破产,这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是洋务运动缺陷太多,相当于夹缝中长出的幼苗,还时刻被强大的八旗保守势力嫉恨,即便没有因为甲午战争而亡,大概也会因为其他什么事而亡。
最后,关于清朝历史,如今很多分析将之视为传统王朝,将其族群之争模糊或忽略,但清朝客观上存在族群之别(主要是八旗集团防汉,底层满人其实没有什么特权),甚至清廷防汉甚于防洋。
比如,慈禧与曾国藩、光绪与李鸿章都是统治阶级,这一点没有错,但两者之间又有族群之别,从而导致清廷对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势力极其防范,不会允许某些汉人势大、从而影响八旗集团统治地位,哪怕这些汉人的所作所为利于国家也不行。
总之,晚清权力分布和斗争非常复杂,简单的将李鸿章等与八旗视为利益一致的整体,忽略当时族群之别,那么很多历史就很难解释清楚,比如本文谈的洋务运动。因此,谈及晚清历史,族群矛盾这个问题不能避而不谈,当然这可能有悖于当下的民族团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