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以后能不能让我自己上学?”
大家好,我是每天分享育儿琐事的莞妈。
我家男孩今年上初中,学校挺远的,开车实在拥堵得厉害,所以每周我都挤地铁公交去接送他。
那天在地铁上,听到两个年轻人轻声议论:
“现在的孩子都这么娇气吗?初中了还要家长送?我小学就已经自己上下学了。”
“可不是,个子跟成人差不多了,还有必要接送吗?”
孩子明显也听到了,有些不好意思,所以问了我开头这么一句。
但我摇摇头没同意。
眼前的儿子,确实已经比我高出一个头,但毕竟也不到13岁,外表看着像大小伙,心性其实还是小孩子。
不过我坚持每次自己接送孩子,不是因为“娇养”,而是有三个硬核的理由。
或许你听了之后,也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我接送孩子的路程,大约需要1个半小时。
在这往返的时间里,孩子跟我说的话,要比平时相处一整天加起来还要多。
特别是住校一周后,我们一见面,他就会叽叽喳喳跟我分享许多学校里发生的事情。
无论好的坏的,我都静静听着,权当让孩子释放压力了。
著名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提出过一个“过渡空间”理论——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一个既非完全私密、也非完全公开的“缓冲地带”,用以安放他们动荡的情绪!
而我觉得,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路上,正是这样一个理想的场所。
因为学校里有老师、有紧张的功课,家里有作业、有我们催促和期待……
而接送的路上,只有妈妈和孩子。确切来说,是没有压力,只有亲子陪伴。
所以往往这时候,孩子才更想跟我多聊几句,也更愿意打开心扉。
一位儿童心理咨询师曾说过:“当孩子主动和你分享无关紧要的小事,说明他对你完全信任了——只有愿意说废话,才是最健康的亲子关系。”
有教育专家指出: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倾诉,80%的内容只需以“嗯”“哦”“然后呢”等简单回应;15%需要共情“确实让人生气”,只有5%需要家长给出建议。
所以孩子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把想说的都说出来!
我去孩子学校等他放学的时候,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
那些独自回家的孩子,无不是低头玩手机,或神色茫然走出校门;而那些有人接送的孩子,通常脸上会浮现出不一样的光彩。
或许家长们在接过孩子手中书包的那一刻,也接住了他们无处安放的情绪。
我们家楼下有个商场,孩子偶尔会自己下去逛。
有一次孩子回来说,那天他跟另一个小伙伴在游戏厅玩,一个看上去三四十岁的男子向他问路,并以买饮料为报酬,让孩子带他去找厕所。
还好平时安全教育还算合格,孩子有所警惕没跟人家走,后来那男子自行离开了。
明人都知道,商场洗手间都有明显标识,况且已经指了位置为何还要一个孩子带路?买饮料引诱又是何居心?
这事经孩子说出来,我心有余悸,从此再也不让他自行逛商场!
如今这个社会,学生失踪的报道已经屡见不鲜了…
还有很多交通事故,都发生在都发生在放学路上…
交通安全专家指出:初中阶段(13-15岁)的孩子,危险预判能力约为成人的30%-60%。
所以作为家长,无论旁人如何评价和看待,对于孩子的安全,我们真的赌不起!
小学接送6年,如今又加入初中生接送大军,我也算老有实践经验了。
其实我想说的是,三年时间真的很短,这可能是孩子完全长大前,最后一段能并肩同行的时光。等上了高中、大学,交流的机会更少。
所以要好好利用接送的这段时间,试试这几个小技巧,能让你和孩子的关系更进一步:
1. 给孩子准备小惊喜,但不刻意。
像我们这样周接一次的尤其需要,我会偶尔给孩子带块蛋糕、买个煎饼,说是“正好路过看到”,比刻意准备更能让孩子欣喜。
2. 聊天可以从身边景物开启话题。
比如“那人一路小跑,许是家里有什么急事”“那家店换招牌了”“路边的菊花都开了”……从眼前事物开始,比直接问“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更自然。
3. 若孩子不想说话,要适时“踩刹车”。
比如孩子明显不想开口,那么就安静陪伴即可。尊重他的沉默,才能等来下一次的倾诉。
最后,想借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书中的一段话送给大家: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
别等孩子走远了,才后悔没有送送他!
所以你家初中娃是自己走还是接送?评论区聊聊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