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要知道中国制造现在是遍布全球,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大到武器等,可以说中国的制造业和工业水平是世界前列。
可是中国有这么好实力的同时,消防车却要从国外进口,而且一辆进口的消防车就要价超过2700万,那有很多人就奇怪了,中国连航母都能造出来,为什么造不出消防车呢?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中国真的造不出消防车吗?
资源用在刀刃上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一个很魔幻的对比摆在眼前,我们能造航空母舰,能生产第五代隐形战机,甚至连C919大飞机都飞上了天,可转过头却要花超2700万人民币去芬兰买一辆消防车,这个价格几乎能换一辆99A主战坦克了。
其实国家的发展资源是有限的,必须用在刀刃上,维护国家主权的核心领域就是刀刃,过去几十年为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当我们看着别人的空军,心里那份差距感是沉甸甸的。
所以国家把顶级的科研力量和宝贵的资金,全都砸向了航空航天这些战略产业,造航母、造战机,这些项目可以不计成本,因为它们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是挺直腰杆子的底气,但消防车不一样,它属于民用范畴,是守护公共安全的“盾牌”。
所以研发消防车不仅要考虑成本,生产要计算利润,还得看市场规模有多大,这就注定了消防车和航母是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更何况中国的汽车工业整体起步就很晚,从1950年到1980年基本是在缓慢摸索中前进。
直到改革开放后,通过与外企合作,技术才开始飞速迭代,相比之下,航空工业从一开始就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优先级完全不同,导致在需要深厚传统工业积淀的特种车辆领域,我们确实存在一些先天的差距。
抛开战略层面,从经济角度也不划算,对很多地方消防部门来说,现阶段“买”一辆顶级的进口消防车,可能真的比“自己造”要明智得多。
首先是高昂的“入门费”,想从零开始研发一款世界顶级的消防车,前期的投入是个无底洞,更要命的是即便车壳子造出来了,里面的核心零部件,像高性能底盘和高端液压系统,我们自己也造不好,还是得进口,折腾下来,“国产化”的成本优势根本体现不出来。
其次是有限的“回报率”,顶级消防车的市场需求其实非常小众,远不像家用车那样可以靠规模效应摊薄成本,2021年全国总共也就进口了121辆消防车。
买比造更香
而在全球消防车的这个小圈子里,早就被芬兰博浪涛这样的巨头给占满了,人家的产品卖到120个国家,累计销量超过5500台。
最重要的是,对消防队来说第一要务是在火灾中拯救生命,芬兰博浪涛的云梯车,作业高度能达到惊人的101米,相当于33层楼高,而传统云梯车的极限也就70米左右,在烈火面前,这多出来的几十米可能就是无数个家庭的希望。
所以采购经过市场长期检验、性能最稳定可靠的进口设备,是一种直接且高效的负责任行为,那我们是不是真的完全造不出来呢?当然不是,中国在中低端消防车领域其实做得相当不错,已经能出口到非洲和亚洲其他国家,出口单价还在稳步提升。
问题就卡在底盘和液压系统这两个关键环节,现代消防车可不是卡车加个水泵那么简单,它是一个集成了钢梯、水枪、灭火器等无数设备的复杂系统,要把云梯稳稳地伸到百米高空,还得顶着每秒12.5米的大风,对车辆底盘的稳定性和承载力要求高到变态。
博浪涛用了六轴底盘和16个轮胎,这个性能就很稳定,而我们国产消防车采用的欧洲进口底盘比例高达75%到80%,另外在33层楼的高度,要保证消防水枪能以每分钟3800升的巨大流量稳定喷射,甚至射高能达到130米,这背后全靠一套精密的高端液压系统。
这恰恰是中国高端制造业普遍的软肋,在高端工程机械领域,液压件的进口比例甚至高达80%,所以我们不是造不出消防车的壳子,而是没有高端的技术,尽管差距客观存在,但中国庞大的内需,正在成为倒逼产业升级的最强动力。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根据“十四五”期间的规划,全国要新建超过3500个城市消防站,新增消防车达到2.3万辆,这么巨大的市场足以催生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技术和品牌。
更令人振奋的是,本土力量已经开始崛起了,国内企业徐工消防已经成功研制出了同样高达101米的云梯消防车,这标志着我们已经开始攻克最核心的技术瓶颈,同时像中集天达、捷达消防这些专业厂商也在奋起直追,他们的新产品正在不断缩小与国外巨头的技术差距。
而且我们还拥有庞大的科研人才储备和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一旦核心技术被我们掌握,依托本土强大的生产能力,实现大规模量产和出口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造消防车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能与不能”的问题,而是在特定发展阶段,由国家战略、经济效益与产业现实共同决定的理性选择,今天我们对进口消防车的依赖暴露了短板,但更激发了自主创新的决心。
这就像我们曾经依赖进口的盾构机和芯片一样,先正视差距,然后埋头追赶,中国消防车产业的未来也值得我们多一些时间和期待,期待着我们自己造成消防车的那一天!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