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2023年《财富》中国500强榜单正式出炉,其中车辆与零部件相关企业上榜24家,相比去年增加2家。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表现亮眼,小鹏汽车首次入围,位列455位,而比亚迪则是榜单中营收增幅最大的企业,同比增长92.4%。
传统车企强势领跑,新能源汽车企业纷纷上榜,汽车产业在新能源拉动下,展现出更强的发展韧性。然而,上榜车企中过半未能实现营收增长,新势力亏损严重,市场分化进一步加剧,头部集中趋势更加明显。

传统车企强势领跑!
从今年上榜《财富》中国500强的榜单来看,传统车企依旧领跑,其中上汽集团排名27位,营收1106.1亿美元;一汽集团排名39位,营收876.8亿美元;广汽集团排名50位,营收773.4亿美元;东风汽车、北京汽车紧随其后。
依靠深厚的造车实力、成熟的体制机制,传统车企占据汽车总体规模的前列,同时部分车企借助出海的“东风”,展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数据显示,上汽、东风、北汽占据1-5月整车出口量前十,其中上汽整车出口数量最多,1-5月累计出口39.6万辆。
另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中国汽车产业从燃油车逐渐变革至新能源汽车领域,新能源汽车成为未来市场的增长所在。作为新能源领域的头部企业,比亚迪营收相较上年增长巨大,今年排名66位,营收630.4亿美元,同比增长92.4%,尤其是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四倍,达到24亿美元。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28.3%,新能源车企话语权明显增加,已经开始超过燃油车企。例如,比亚迪1-6月销量1255637辆,同比增长95.78%,超过一汽-大众成为上半年乘用车市场销量冠军。
这样的变革同样在其他新能源车企上出现。除去年新上榜的新势力理想与蔚来外,小鹏汽车首次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位列455位,广汽埃安在新能源上的优异表现,也拉动广汽集团排名从上一年前的181位上升至第50位。
依靠孵化新能源品牌加速电动化转型,是自主品牌纷纷上榜的重要原因。其中,吉利汽车排名70位,营收603.9亿美元;奇瑞汽车排名168位,营收223.01亿美元;长城汽车排名172位,营收204.2亿美元。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自主品牌转型迅速,清晰把握了自身的发展优势,从技术创新、产业链布局全方位强化了自身的产品力。例如,吉利孵化的新能源品牌极氪,1-6月交付44145辆,同比增长132.22%,实现翻倍增长。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欣旺达、亿纬锂能等多家动力电池企业也纷纷上榜中国500强。作为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企业集合了新能源汽车的顶端技术,强势领跑全球,并依靠出海获得巨大收益,在营收上实现大幅增长。以宁德时代为例,2022年营收达到48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41%,最新发布的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已经达到35.5%。数据显示,今年1-5月,宁德时代全球装机量达86.2GWh,保持全球第一,市占率提升至36.3%,意味着全球市场每3辆电动车就有至少1辆装载了宁德时代的电池。
新势力“撕扯”激烈
然而,上榜的15家车企中,有7家未能实现营收增长,市场分化进一步加剧,向头部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
让人意外的是,亏损最大的几乎都为新势力车企。蔚来汽车亏损最为严重,亏损21.6亿美元,其次为小鹏汽车,亏损13.6亿美元,理想汽车亏损3亿美元,赛力斯亏损5.7亿美元。

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的“撕扯”侧面印证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有多惨烈。尽管造车多年,但新势力依旧面临亏损的局面,毛利率空间进一步降低,未来发展更加难以支撑。
几年前,新能源汽车依靠政策扶持成为最大的风口,各路玩家蜂拥而至,在市场发展的初期还能分到一杯羹。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更加成熟,国家补贴政策正式退出,汽车行业的盈利性进一步削弱。传统车企依靠造车的实力,发展更具优势,销量向头部集中,不断挤压新势力的发展空间,市场分化更加明显。
未来市场分化的局面将会更明显,厮杀也会更激烈。正如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所言,“90%以上的新势力将关停并转。”

部分新能源转型效果不佳的车企,将面临发展困局,例如江淮汽车亏损2.3亿美元,急需找寻新的突破点。
这也意味着,在汽车产业快速奔跑的当下,发展面临的挑战依旧艰巨。数据显示,在《财富》中国500强中,净利润率上榜的40家公司中,无一家是汽车企业。如何让产业可持续协同发展,是未来要解决的重要方向。
南方+记者 拱千舒
【作者】 拱千舒
南方产业观察
上一篇:观山湖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