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晚间,金岭矿业和道氏技术发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拉开了A股三季报披露的大幕。此外,截至10月12日,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前三季度业绩预告,其中部分公司预计业绩大幅增加,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预增幅度超100%。业绩从来都是上市公司的灵魂,是股价的核心驱动力。市场对三季报行情的关注度也迅速升温。作为上市公司经营成果阶段性“答卷”,三季报不仅是检验企业全年业绩成色的关键窗口,更是影响四季度股价走势的核心变量。在当前市场估值分化、行业轮动加快的背景下,如何读懂业绩数据背后的机遇与风险,成为广大股民关心的话题。
披露节奏藏玄机:“早披露”与“晚披露”的信号差异
根据证监会与沪深交易所的规则,所有A股上市公司需在10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完成三季报披露,且需提前通过交易所平台预约具体披露日期。从历史数据来看,三季报披露节奏往往与公司业绩表现呈现明显相关性——业绩超预期的公司倾向于“早披露”,而业绩不及预期或存在风险隐患的公司则更可能选择“晚披露”,这一规律在2025年披露季初期已有所显现。
截至10月12日,已披露三季报的2家公司均实现业绩正增长:金岭矿业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35.2%,主要受益于铁矿石价格回升与产能利用率提升;道氏技术净利润同比增长42.8%,则依靠新能源材料业务的订单放量。而在已发布业绩预告的公司中,预约10月中旬前披露财报的28家公司里,有21家预喜,预喜率高达75%;反观预约10月25日后披露的22家公司,仅9家预喜,预喜率不足41%,其中3家公司明确提示“净利润可能同比下滑超50%”。
“早披露往往传递积极信号,说明公司对业绩有信心,愿意尽早向市场传递利好;而晚披露尤其是临近10月底披露的公司,需要警惕其业绩存在‘爆雷’风险。”某头部券商策略分析师指出,投资者可通过交易所官网查询《上市公司季报预约披露时间表》,将“披露时间”作为筛选标的的初步指标,对迟迟未确定披露日期或多次变更披露日期的公司保持谨慎。
业绩解读避误区:跳出“唯增长论”
在三季报行情中,“净利润同比增长”往往是最受关注的指标,但单纯追求“高增长”容易陷入投资误区。2025年业绩预告中,部分公司的“高增长”背后暗藏隐忧,需要投资者穿透数据表象,聚焦业绩质量与可持续性。
从业绩驱动因素来看,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增长应来自“主营业务改善”,而非偶然因素。例如,某消费电子公司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20%,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其增长主要依赖“政府补贴增加8000万元”与“处置子公司获得投资收益1.2亿元”,扣除这两项非经常性损益后,主营业务净利润同比仅增长15%,显著低于整体增幅。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某新能源车企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85%,其中90%的增长来自“销量提升带来的营收增长”,毛利率较去年同期提升2.3个百分点,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110%,业绩增长的“含金量”显著更高。
除了净利润,营收、毛利率、现金流这三大指标同样关键。营收是业绩增长的“基石”,若净利润增长但营收下滑,可能是靠“降本”或“非经常性损益”支撑,难以持续;毛利率反映公司产品竞争力,若毛利率同比下滑,即使营收增长,也可能意味着公司议价能力下降或成本控制失效;现金流则是业绩的“试金石”,净利润增长但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负,可能存在“赊销占比过高”或“收入确认虚增”的风险,例如某医药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长40%,但经营现金流净额为-1.5亿元,应收账款同比激增60%,后续存在坏账风险。
行业分化带来新机遇:聚焦高景气赛道
2025年三季报披露季的另一大特征是“行业分化加剧”,高景气赛道与传统行业的业绩表现呈现显著差异,这为投资者提供了清晰的布局方向。
从已披露的业绩预告来看,新能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三大赛道表现突出。新能源领域,受益于全球储能需求爆发与光伏装机量增长,光伏逆变器、储能电池板块公司业绩普遍高增,某光伏逆变器企业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80%-210%,海外市场营收占比提升至65%;人工智能领域,AI算力、大模型应用相关公司业绩亮眼,某AI服务器厂商净利润同比增长150%-170%,订单量较去年同期翻倍;高端制造领域,工业机器人、航空发动机零部件企业受益于国产替代加速,多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100%。
与之相对,部分传统行业面临业绩压力。比如房地产产业链相关公司受销售端低迷影响,业绩预喜率不足30%。“行业景气度是业绩的‘大背景’,在高景气赛道中,即使是中小公司也可能获得不错的业绩增长;而在下行行业中,即使是龙头企业也难以独善其身。”某基金公司权益投资总监李明表示,投资者可结合三季报业绩,聚焦高景气赛道的龙头企业。
三季报披露季既是“机遇窗口”,也是“风险高发期”,投资者需重点防范“业绩爆雷”风险。尤其需要警惕“业绩预告变脸”的公司,即前期发布“预喜”公告,后续却修正为“预亏”或“业绩大幅下滑”,这类公司往往存在信息披露不规范问题;另一类是“财务指标异常”的公司,如应收账款占比过高、存货周转率大幅下降、商誉规模较大等,例如某传媒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长20%,但商誉余额达15亿元,占净资产比例超80%,后续存在减值风险。
随着三季报披露的持续推进,A股市场将迎来一轮“业绩检验”,优质公司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而业绩不佳、估值过高的公司则可能面临调整压力。对于投资者而言,唯有理性解读业绩数据才能在三季报行情中把握机会,实现预期收益。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朱开云
编辑/刘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