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相聚在广东中山,探讨构建数字中医学的新范式,这不仅是一个时代的命题,更是一个前瞻性的谋划。我们要通过数字化来深刻地阐述、精准地解读、验证中医学理论的博大精深。这是我们每个中医学者的一份责任。”10月12日,以“构建数智中医新范式”为主题的第二届华夏中医生命科学论坛在中山开幕。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点明了这场盛会的深意。从现场交流到线上授课,这场论坛高规格邀请了王琦、王中林、唐立新三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参与。现场多位中医药、交叉学科领域专家以及国家、省、市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人,共同探讨数字技术与中医药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不难发现,这场论坛凝聚了一个核心共识与趋势:从院士论坛到基层中医阁,一场以数据为驱动、以患者为中心的中医药现代化变革正在粤港澳大湾区悄然进行。
10月12日,以“构建数智中医新范式”为主题的第二届华夏中医生命科学论坛在中山开幕。 受访者 供图
破局
找到中医药现代化的“钥匙”
“要让中医药真正走向世界,必须让中医药融入全球生命科学的语境之中,实现符合国际通用标准的中医药数据共享和建立它的评价体系。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这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论坛上,王琦院士的观点引发共鸣。
他进一步阐释了数智中医的建设基石:“这要求我们要在尊重中医药自身规律的前提下,探索以多模态数据为基础的中医临床证据体系,推动我们的中医知识工程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将古典的易经中的智慧在现代的算法中重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 受访者 供图
这一思路与国家顶层设计同频共振。《“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进中医药信息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建设”;2024年国家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更给出了清晰的3-5年时间表。在此战略背景下,广东的探索,肩负起了“先行先试”的时代使命。
“广东正统筹推进中医药强省、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示范区‘三大任务’。”广东省中医药局副局长刘涛在论坛上介绍,全省已呈现“顶天立地”中医药新格局:落地4家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1854家基层医疗机构设置中医馆。
以中山为例,近年来,中山先后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城市和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下称“双试点”),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区域—镇街—社区”四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实现基层中医馆全覆盖。
“下一步,我们希望通过数智化,在‘防、治、康’一体化建设方面积极探索,推动中医药从‘治已病’向‘治未病’、从治病向健康转变。”中山市副市长陈晖东表示,此次论坛既是对中山的信任,更是推动中山中医药创新的“加速器”。
“中山市是一个非常重视中医药的城市。齐聚于此,我们有两个任务,一是要向中山市学习,中山是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城市和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二是助力中山市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他们有思想,有情怀,有境界,更期待把中山市中医药做好。我希望借此机会,在座的每一位参会人能与中山建立良好关系,共建合作平台!”王琦院士表示。
落地
从三甲医院到社区中医阁的“数智实践”
在中山,“数智中医”并非抽象概念,它已融入从三甲医院到社区中医阁的诊疗流程。
以中山市人民医院为例,中山正在打造中西医协同的“融合样本”。“中医药并非辅助手段,而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山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李斌飞说,该院从机制、人才、临床三方面打破壁垒。由院领导牵头“拜师名医”,并通过“国医大师工作室”培养复合型人才,让“西医懂中医思维,中医懂现代诊疗”。
“独行快,众行远,”中山市人民医院院长袁润强举例介绍,“在医院肿瘤科,中医早期介入显著减轻了放化疗毒副反应,在康复科,针灸、推拿与现代康复技术结合,使中风患者恢复周期缩短。”
以中山市中医院为例,智慧中医的“中山模式”正在从蓝图走向现实。
“中医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在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数字化是中医药学走向未来、走向世界,更好为群众服务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中山市中医院党委书记赖海标指出,作为“国家智慧中医医院试点建设单位”,该院积极探索了“防治康”一体化。
在人才培养这一关键环节,数字化提供了新解。“中医人才培养周期长,理论不好学。我们通过智慧平台将老中医的经验荟萃起来,为年轻医生的成长提供便利。”赖海标说。
当前,该院打造的“1+3+3+APP”防治康一体化模式,是全国首创的服务模式创新。它围绕中风、心肌梗死、老年骨质疏松骨折三大高危病种,旨在实现“防中有治、治中有康、康中有防”。该模式通过信息平台,将1家三级医院、3家二级医院、3家社区中心串联,组成高效协同的“防治康”管理网络。
在智慧药房建设上,中山也走在前列。“我们的中药从源头煎煮、生产、运输、储存,再到送药上门,全部是可溯源的,”赖海标说,“通过扫码就知道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保证中医药质量。”市内免费配送到家及个性化的制剂服务,极大方便了群众。目前,该智慧药房已服务中山、佛山、珠海等18家医疗机构。
展望
从“中山样本”到大湾区中医药创新高地
本次论坛不仅是思想的碰撞,更促成了实质性的合作。赖海标坦言,王琦院士团队多次到访中山,正是因为“中山市拥有良好厚实的中医药基础,包括群众基础、诊疗资源,以及市委、市政府的长远布局。”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丁霞透露,论坛期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已与中山市中医院达成初步合作,计划共同攻关消化道早癌等疾病。
未来,中山将继续从三个维度深化数智中医建设:以一体化平台为“数据底座”,打通数据壁垒;开放临床场景为“试验场”,欢迎创新技术“首试”;以政策为“纽带”,构建产学研协同生态。
“期待更多创新成果在中山落地转化,助力中山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高地。”陈晖东表示。
10月12日,以“构建数智中医新范式”为主题的第二届华夏中医生命科学论坛在中山开幕。 受访者 供图
从社区中医阁到三甲医院的中西医协同,再到覆盖区域的智慧药房网络,中山的“数智中医”实践,正是一场关于中医药服务模式与产业生态的深刻变革。它正以“双试点”的担当,为中医药在数字时代的焕新之路,提供一个坚实而富有启发的“大湾区答案”。
采写:南方+记者 曾艳春
通讯员:程周 黄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