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云辉
“此即名扬天下的稀世珍宝‘押忽大珠’。西域商人为表达对大元皇帝敬意,情愿割爱以六十万锭银向我朝出售此宝!此物独步天下,要价六十万锭真不算贵!”
一枚形如鸡卵的珍珠精光四射,在元廷重臣们手中传玩,引来一片啧啧称奇声。因此,所有人目光都随着珠宝打转,转向主管财政决策的中书左丞尚文。
尚文不屑一顾:“这玩意儿管什么用?”
“含之可不渴,熨面可使目有光。”
尚文不为所动:“若一人含之,可使千万人不渴,那确是宝物;若此宝仅对一人有用,作用便微不足道!我眼中的宝物,惟有米粟。‘一日不食则饥,三日则疾,七日则死;有则百姓安,无则天下乱。’因此,米粟价值远超珠宝!”
尚文深谙同僚们企图用公款收购珠宝以取悦皇帝心理,顶住重重压力,坚持将钱花在粮食上的底线,最终叫停这桩买卖。
尚文为何敢在一片叫好声中捂紧钱袋子,坚决对珠宝买卖说不?
因为,单就数量而言,六十万锭银,已接近元初年财政总收入的五分之一。
而在尚文心目中,粮食价值远在珠宝之上----如同关心百姓安危远在效忠元廷之上。
(一)博学多才
尚文 “幼颖悟,负奇志”,因博学多才被近臣举荐给元世祖,奉诏主持订立朝中礼仪。儒士们参照唐代《开元礼》及近代礼仪,结合实际对“文武仪仗、服色差等图像、规制”斟酌损益,由尚文负责最终裁定。元世祖亲自观看百官演练后,“ 大悦,遂为定制。”
尚文出任辉州知州期间,奉命审理马氏、宋氏故意杀人案。这两起杀人案铁证如山表明二人杀人越货,马宋却始终申辩被屈打成招,致使两案多年无法判决。尚文研究卷宗发现疑点,重新提审二人,“推迹究情”,最终查清两案均为狱吏与狱卒因邀功心切而诬陷马宋二人。案情大白后,尚文严惩狱吏与狱卒,将马宋无罪释放。
被召回户部任职后,尚文得知怀州与卫州两地竹税提举司执法标准太过苛严,两州居民哪怕“犯一笋、一竹”,都会被提举司以“私损公竹”罪论处,被罚得倾家荡产。尚文满怀对百姓同情之心,“奏罢怀、卫竹税提举司。”朝廷采纳建议,使两州百姓对朝廷感恩戴德。
(二)消弭祸端
尚文调任御史台不久,便被卷入政治漩涡。
皇太子真金与权臣阿合马明争暗斗,阿合马被暗杀后,元世祖父子渐生嫌隙。而元世祖已至风烛残年,足疾加重导致难以上朝。 江南御史台众御史闻讯联名上奏,奏请元世祖“宜禅位皇太子。”尚文深知兹事体大,为不激化元世祖父子矛盾,密封该奏章暂不上奏。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答即古阿散等人探知密奏内容后,借口清算天下埋没钱粮,奏请“收内外百司吏案”,企图以此逼迫御史台交出这份密奏。尚文在右丞相及御史大夫支持下,“拘留秘章不与。”答即古阿散恼羞成怒告御状,元世祖遣专人至御史台索取奏章。
尚文预料答即古阿散必定卷土重来,早已想出应对之策。他仔细查阅阿合马旧案, 从中搜集出答即古阿散数十条罪状,向御史大夫献计献策:“答即古阿散‘欲上危太子,下陷大臣,流毒天下之民,其谋至奸也!’此人‘乃阿合马余党,赃罪狼籍。’您与丞相何不先发制人、揭露其阴谋?”
御史大夫“与丞相相议”,联合入宫面谏元世祖,指出答即古阿散等人“皆阿合马余党”,此举目的在于“动摇人心”且离间皇帝父子感情,同时呈上尚文搜集到的数十条罪证。元世祖“怒稍解,可其奏”,指示严查答即古阿散。”很快,专案组查出“答即古受人金,与其党竟坐奸赃论死。”密奏之事,最终不了了之。
尚文在此事中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他先压下密奏,避免上演元世祖父子相残悲剧,继而借力打力,巧妙揭发答即古阿散阴谋,最终反败为胜粉碎答即古阿散集团。他几乎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且凭此功劳在朝廷站稳脚跟。
(三)守正不阿
桑哥被元世祖任命为尚书省右丞相后,
祭出组合拳解决财政问题,厉行钩考(即核定钱谷)。他奏请元世祖派遣十二名高官携带印章及侍卫,分赴江淮等六省理算钱谷。
因朝廷旨在苛征钱粮,且钩考官多为昧着良心邀功求赏之辈,各行省上行下效,对百姓敲骨吸髓,“务赢官緍以邀功赏。”江南素为富庶之地,不幸成为钩考重灾区,“民至嫁妻卖女,祸及亲邻。”尚文奉命出使江南,“得前緡四十万。”他目睹钩考导致百姓家破人亡,于是自作主张“以三之一还于民。”桑哥得知后,“虽不悦”,但“无以罪之。”
元廷大力推动纸钞发行,严禁民间私下金银交易。江西某些小吏趁机相互勾结,利用权势巧取豪夺祸害百姓。某地大户熊氏被控私下购买金尺,“刘甲诬其弟贸金银。”这两起案件因缺乏有力证据,官府迟迟无法判决。尚文奉命出使江西期间,研究卷宗,重审被告,动情晓理,终于查明案情。
原来,某小文秘垂涎熊氏财富,诬陷其私下购买金尺,暗示他送钱后撤销诉讼。熊氏因查无实据,一口回绝。小文秘贼心不死,借到几副簪珥当作熊氏买卖金银的铁证,终于铸成冤案;刘甲好逸恶劳,家财耗尽,因嫉妒弟弟勤劳致富,便诬告弟弟私下进行金银交易。尚文明察秋毫“俱辨其诬”,被江西百姓视为青天。
元成宗即位后,尚文升任尚书省侍御史。朝廷因行台御史及浙西宪司弹劾江浙行省平章(最高军政长官)铁木乐“不法者十七事”,特派尚文前往江浙实地调查核实。尚文查明铁木乐违法乱纪证据确凿,铁木乐自恃身份高贵“犹力争不服”,反咬一口诬陷御史违规获取军事机密。元成宗令朝臣讨论,朝臣异口同声道:“‘平章勋臣之后’,且所犯错误较轻,理应宽宥;‘御史法当死!’”尚文坚持原则:“‘平章罪状明’,必须认罪伏法;御史职责所在,‘即有罪亦轻!’”双方观点对立,“廷辩数四”,最后将矛盾上交,由元成宗裁决。元成宗采纳尚文“陛下初登皇位,不宜滥用刑罚”建议,各打五十大板,将“平章、御史各杖遣之。”
在侍御史任上,尚文高瞻远瞩谏言:“太平盛世,赦免罪犯次数不宜过多;不是迫在眉睫的劳役,‘宜且停罢。’”这两条建议“咸为成宗所嘉纳。”
(四)解民倒悬
升任中书左丞后,尚文采取各项强有力措施保障民生。
以粮买官:浙西遭逢饥荒,当地官粮仓储不足,饥民人心惶惶。尚文禀明朝廷同意后,发动当地储粮大户们“以粮买官”,再将这些粮食用以赈济饥民。买官者虚荣心得到满足,饥民因此得以救济,皆大欢喜。
安抚贫民:山东连年歉收,盗贼频发,民不聊生。尚文请示朝廷同意,“出钞八百五十余万贯以弭之。”这些钱虽然杯水车薪,但也使普通百姓看到了希望。
使巡天下:尚文上表奏请朝廷选派十道使者,分赴天下十路“巡行天下,问民疾苦。”
均事赋役:北宋时创立于杭州白云庵的佛教宗派白云宗,曾在南宋时遭官方禁毁。元初,白云宗获官方承认并设立管理机构,教徒剧增至数十万人。元廷因白云宗势力庞大,且该宗上层兼并土地、勾结权贵、聚财敛财、横行州县,早有严加整治之意。尚文上表奏请朝廷取缔“江南白云宗”,数十万僧人与民众同样纳税服役。朝廷正中下怀,诏令南方白云宗“与民均事赋役。”
尚文“年六十九,高老归。”元武宗与元仁宗执政期间,因尚文“累召皆不至”,多次屈尊向他请教如何处理国事。元仁宗拜其为太子詹事,对他“待以殊礼”,请他“尽言以教太子”,并称赞他是“自世祖时效力洁净人也!”尚文最终“卒于家,年九十二。”
“夫平世尚文,遭乱尚武,文武递用,长久之道。”尚文名如其人,生逢元初百废待兴之时,以卓越的才学与胆识阐释出何为“尚文(与‘尚武’相对的崇尚文教礼仪的文治传统)”。他关心百姓疾苦,竭力为百姓做好事做实事,真正做到“居庙堂之高而心忧其民。”
“洁净人”,正是古往今来民众对尚文这类官员发自内心的赞誉,更是对追求“洁净”的官员们的褒扬!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且于同月入职杏坛,2022年10月退休。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百万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