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6周年纪念日。在此之际,广东大型原创红色话剧《先锋少年》圆满完成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公益性巡演。一年来,该剧在全省多地演出共14场,吸引近1.5万人观演。
长期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少年先锋队团结、教育、引领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先锋少年》是全国首部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儿童运动史的大型话剧,由全国少工委指导,团广东省委、广东少工委牵头,联合广东省演出有限公司、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共同创作出品,通过对广州早期少年儿童运动进行深度挖掘和艺术再现,引领少先队员传承红色基因、立志奋发图强。
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
“让优质文艺精品惠及更多地区,尤其是艺术资源相对匮乏地区,是题中应有之义。”团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先锋少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沉的思想力量,为新时代少年儿童打造“行走的艺术思政课”,以文艺力量助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让红色基因的种子在广大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
以广东红色资源培根铸魂
“我最喜欢罗志群,她坚定而勇敢,即便被敌人打得满身鲜血,也绝不泄露革命秘密!”走出剧院,梅州市梅江区芹洋学校六年级学生王梓彤十分激动,“我们要牢记历史,做积极向上、认真学习的新时代先锋少年”。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先锋少年》以1925年爆发的省港大罢工为背景,讲述邓金娣、罗志群等贫苦儿童在共产党人陈延年、共青团员龙业鼐等的引导下,加入劳动童子团,树立远大革命理想、参与少年儿童运动,在党的关怀和培养下成长为革命战士的红色青春故事。
劳动童子团是少先队的前身,今年是广州劳动童子团成立100周年。作为《先锋少年》编剧之一,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一级编剧李新华介绍,邓金娣、罗志群牺牲时分别只有18岁和17岁,是目前已知的最早一批中国少年运动先驱和少年英雄。
“她们的故事应被后辈所铭记。”怀着这样的初衷,《先锋少年》创作团队围绕广州劳动童子团的真实故事,首次将其成立与发展历程在艺术舞台上进行系统呈现,填补了相关题材的空白,着力发挥广东红色资源的培根铸魂功能。
广东是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根植于此,《先锋少年》创作团队深入挖掘广东党史、党领导下的儿童运动史,对大量历史档案进行研究和提炼,将革命历史变成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鲜活教材,把文化精品变成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引导广大少年儿童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培养好少年儿童,是一项关系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
广东对此高度重视,坚持牢牢把握新时代少年儿童成长特点规律,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对少年儿童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作用,探索推出以《先锋少年》为代表的艺术作品,通过创作表演形式讲述红领巾的由来、英雄人物的热血故事等,大大增强少先队工作者和少先队辅导员的历史自信,以及少先队员的光荣感。
“省港大罢工也是香港与祖国风雨同舟、血脉相连的生动见证。”团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基于省港大罢工的历史背景,《先锋少年》还淋漓展现了内地和香港同胞共同反抗帝国主义的经历,以促进港澳青少年人心回归,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少年儿童交往交融。
如今,该剧被纳入2025年广东省文化强省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获得2024年度广东省最佳原创、最佳舞美奖,其艺术价值与思想意义获得充分肯定。
采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
“100年后的孩子们,你们是不是每天吃得饱饭、睡得好觉了?”“你们是不是都过上好日子了?”……舞台上,《先锋少年》的演员激昂“喊话”台下观演的孩子们,一声声整齐而铿锵的“是”在剧场上空回荡,欢呼声和掌声持续不断。
“《先锋少年》是儿童剧精品,对于今天的红色基因传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启示意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原党委书记、全国少先队工作专家陆士桢认为,该剧以孩子的视角、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演绎,有效地引导当代少年儿童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党的儿童事业光荣传统,引领少先队员听党话、跟党走。
百年往事的“走心”,离不开艺术形式的“走新”。
演出期间,《先锋少年》创作团队精心设计了多个互动环节,并自然融入剧情。简言之,表演空间从舞台延伸至观众席,演员们不时走到观众中,让观众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而是化身主角的“工友”参与演出,或接过传单、参与集会,或协助演员躲避“反动派”的追捕,一同高喊“时刻准备着”,现场气氛高燃热烈。
《先锋少年》总导演赵国栋介绍,相比于常见儿童剧或传统主旋律作品,这种“观众即演员”的沉浸式体验,打破了传统舞台剧“你演我看”的单向传播,通过互动和共演机制,让红色教育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体验,更能够让少年儿童产生持久的情感共鸣。
坚持“童言童语”创作理念,也是《先锋少年》成功吸引少年儿童想看、爱看的“黄金密码”。
在创编过程中,该剧创作团队始终聚焦少年儿童身心特点,用他们听得懂、能理解的语言和情感逻辑进行演绎,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化为贴近心灵的成长故事。
比如,团队采用“双时空叙事”手法,通过一名因未能首批加入少先队而苦恼的新时代少年“贝贝”的视角,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探寻广州劳动童子团的历史,联动百年前的“邓金娣”“罗志群”,展开了一场跨越世纪的青春对话。
其中,现代剧情线是对红领巾意义的追寻,历史剧情线则是先锋少年的成长足迹,二者交织并行,巧妙揭示“飘扬在胸前的那抹红一脉相承”的深刻主题,既保留历史厚重感,又契合当代青少年的审美。
让红色艺术浸润更多童心
不久前,《先锋少年》在河源桃花水母大剧院开演,现场座无虚席。随着舞台转动,天字码头、沙面街区、工人礼堂等不同时空场景瞬间切换,台下的孩子们神情专注、目不转睛。
团河源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先锋少年》的到来,让当地剧院首次有机会搭建直径达14米的旋转舞台,并运用解构主义立体装置布景和多媒体影像等新技术,打造了灵活多变、意蕴丰富的演出空间,让少年儿童身临其境般沉浸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中。
今年开年,《先锋少年》正式启动全省巡演,巡演路线以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为主,覆盖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和广东革命老区,迄今已走遍珠海、河源、梅州、茂名等多座城市,反响热烈、好评如潮。
其中,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开展的8场均为公益演出,邀请当地中小学校少先队员代表、留守儿童和困难家庭子女等群体免费观演,确保红色文化精品惠及更多基层群众。许多孩子表示,“这是人生中第一次走进剧院看话剧”。
值得一提的是,《先锋少年》巡演同步开展“本地小演员共演红色话剧”浸润行动,除了40名固定演职人员之外,巡演每站均邀请当地10多名少先队员加入剧组。通过亲身扮演角色、揣摩台词,孩子们从历史的“旁观者”变为“亲历者”,体悟更深刻。
“先锋少年就是不怕苦不怕累”“我觉得是代表坚持不懈的精神”……演出结束后,梅州15名“业余小演员”雀跃发言,纷纷表达自己的理解。这是他们首次站上专业演出舞台,为此反复背台词、练动作,真切感受先锋少年的坚定信念,深刻明白“坚持”的意义。
场内真情演绎,场外的配套活动同样精彩。
巡演期间,《先锋少年》创作团队策划了多项现场活动,持续延伸红色话剧的教育价值和深远意义。比如,在河源站、梅州站、茂名站举办主演见面签名会,邓金娣、罗志群等角色扮演者从舞台来到孩子们身边,进行近距离互动、签名留念;茂名站还在剧院内设置“趣味合影打卡区”,为观演体验增添不少乐趣。
如今,《先锋少年》已基本完成全省巡演,将于10月23日重返首演地广州,在广东艺术剧院举行收官演出。同时,创作团队还在探索该话剧的轻量化衍生传播路径,目前已延伸推出情景短剧版本,并走进文化馆、红色纪念馆等,打造“移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进一步推动革命精神、红色文化成为广大少年儿童成长发展的精神力量。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团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发挥广东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把《先锋少年》打磨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精品,逐步扩大至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巡演,并增加公益演出场次,同时强化优秀文化产品供给,通过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努力创作更多新时代青少年文艺精品,形成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滋养少年儿童成长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南方+记者 姚昱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