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出身贫困家庭,但他的家族背景却与中国大多数普通穷人家有所不同。这个家族与“哥老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和很多普通贫苦家庭的处境大不相同。
贺龙的曾祖父贺廷璧曾是湘西地区哥老会的领袖之一。在太平天国起义后,他带领数千人举起反旗,反抗清朝统治。尽管这场反抗失败,贺廷璧最终被清政府处决,但贺家在哥老会中的地位并未受到影响。到了贺龙这一代,贺龙的父亲依旧是哥老会的龙头人物,而贺龙的姐夫谷绩廷,也是帮会中的重要人物。贺龙甚至在还未成年时,便是哥老会“十排老幺”。在这样一个家庭长大,贺龙和他的姐姐贺英都具有与生俱来的豪气。
贺龙回忆起他的姐姐时常说:“如果大姐还活着,她一定比我更强。”贺英是贺家长女,出生于1886年5月17日,从小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勇气和坚韧。旧时,中国很多地方都流行裹脚的陋习,但贺英拒绝裹脚,并直言不讳地反驳嘲笑她的人:“你们的小脚走路扭来扭去,一阵风就给吹跑了。”即便是父母劝说,贺英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最终,父母也只能尊重她的选择。
到了结婚的年纪,贺英嫁给了自己的表哥谷绩廷——那个哥老会的大佬。哥老会是当时民间的一个秘密组织,成员大多为贫苦的农民、小商贩和手工业者,他们在动荡的时代里抱团取暖,也时常反抗地方官府。1906年,贺英与谷绩廷一起组织了一支地方武装,人数约有一千左右,活动中劫富济贫,在民间树立了很高的威望。
十年后,贺英和丈夫加入了贺龙的革命队伍。在这期间,贺英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才能展现无遗。尽管队伍刚起步时,装备和人数都十分有限,敌方力量却强大无比,失败几乎成了常态。每一次失败后,贺英总是帮助贺龙稳定军心,重新整理队伍,鼓舞士气。
贺英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教育,也不懂什么革命理论,但贺龙曾评价她说:“她的想象力非常强,胆大,天赋远超我们。”这种天赋更多来自于她多年的战斗经验和实践积累。
不久后,贺英的丈夫谷绩廷被湘西的军阀陈渠珍收编,担任了巡防军的支队司令。然而,1922年,谷绩廷被陈渠珍下令暗杀。失去丈夫的贺英痛苦万分,但她并没有被击垮。她挺身而出,抢回丈夫的遗体,继而带领队伍继续奋战。她逐渐建立起自己在当地的威望,并且常骑马手持短枪,腰挎佩刀,英姿飒爽,被当地百姓尊称为“贺司令”。
1926年夏,贺龙带领北伐军来到湘西,贺英带队响应,成功赶走了桑植县的县长,占领了县城。当地百姓纷纷欢迎她,并送上“万民伞”以示敬意。此时,贺英早已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是真心实意为穷人谋福利。她毫不犹豫地支持贺龙,虽然她不能像别人那样讲大道理,但她明白共产党的立场和目标,并决定坚定地支持贺龙的革命事业。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贺英带着队伍回到老家,继续坚守革命阵地。这支队伍最终成为了贺龙红四军的核心力量。在南昌起义时,贺龙担任总指挥,而贺英则在老家与敌人激烈对抗。敌军大举围剿贺英,但她依然顽强抵抗,并重新夺回了县城。
1928年,贺龙决定去湘鄂西开展武装斗争,开辟革命根据地。贺英在得知后,立刻带队前往支持,并把自己和丈夫建立的队伍交给了贺龙。她多次提出希望加入共产党,但考虑到她在当地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组织决定让她暂时不加入。虽然如此,贺英依然坚定支持革命,并一直为革命事业付出努力。
1932年,在国民党和地方武装的围剿下,贺英带领游击队坚守根据地,直到1933年5月5日,敌人通过叛徒的帮助包围了贺英所在的驻地。尽管处境极其危险,贺英依然坚强地带领队伍与敌人拼搏,直到最后,她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47岁。
敌人没有停手,竟残忍地肢解了贺英的遗体,并将其挂在城门之上。贺龙得知噩耗后,心如刀绞,找人将她的遗体收回,但遗体已无法复原。这一事件成了贺龙一生中最痛苦的回忆。
尽管贺英没有加入共产党,但她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革命,奉献给了人民。2009年,贺英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