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很多企业家,深受哲学家詹姆斯·卡斯的著作《有限与无限的游戏》的启示。这本书中提到:
“有限游戏在边界内玩,无限游戏却是在和边界玩。”
说白了,品牌要学会用创新打破边界和规则,才能持续扩大生意。这句话说透了很多行业的本质,运动服饰行业就是最好的例子。
过去十几年,这个行业玩的多是“有限游戏”——比谁请的明星更大牌、谁的价格更便宜、谁的专业口号更响。一些品牌在既定规则里不停内卷,结果往往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但总有一些品牌能够跳出这个怪圈。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长期主义,不在于赢得现有的游戏,而在于敢于改变游戏规则本身。
9月26日,超级安踏召开新品发布会,发布系列新品,包括抓绒衣焱壳、户外冲锋衣青松壳和天丝®|羊毛T。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焱壳,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件应季新品,往深里看这是一次系统的创新实验。它打破的不只是产品层面的局限,更是运动消费领域的旧有规则。
从这件抓绒衣身上,还可以清晰看到超级安踏如何打破边界,持续开拓新的增长路径。
拆解焱壳:打破三大壁垒
一件抓绒衣能有多大突破?如果你只是觉得“保暖就行”,焱壳将彻底刷新你的认知,因为它打破了行业长期存在的三层思维定式之“墙”。
第一层,打破“功能定式”之墙。
秋冬穿衣长期存在“保暖则厚重,轻便则失温”的矛盾,消费者往往需在保暖、重量与透气性之间反复权衡,而焱壳的突破首先体现在材料的务实选择上。
它没有空谈“革命性材料”,而是精准聚焦已被专业市场验证的Polartec® Micro Series面料。这种被誉为“抓绒界奢侈品”的材料,比普通抓绒更轻、更软、更保暖,打破了“保暖必厚重”的刻板印象。
具体来说,焱壳男款L码仅重325克,相当于一听可乐的重量。到底有多温暖呢?一件焱壳=一件轻薄羽绒服的保暖升温能力,穿上升温3°C=四件羊毛衫的温暖,保暖克罗值等于四件羊毛衫的总和。
更重要的是,焱壳在场景通用性上实现了突破。
传统中层保暖服往往局限于特定户外场景,而焱壳通过平衡各项性能指标,成为贯穿日常通勤、周末徒步甚至商务旅行的“通用型功能服”。这种“一衣多穿”的实用性,精准击中了现代人高频次场景切换的生活痛点。它不仅仅是户外服装,更是走向远方的底气。
同期发布的天丝®|羊毛T和青松壳冲锋衣,同样破除了用户痛点。
天丝®|羊毛T采用澳洲美丽奴羊毛结合天丝纤维,打破“羊毛必扎身、必难打理”的传统认知,实现柔软贴肤与抗起球机洗兼得;青松壳则凭借独家Resibrane耐水洗膜,解决“冲锋衣不敢洗”的行业难题,实现洗后性能不衰减。从内层到中层到外层,三件叠穿,轻装上阵,走得更远。
第二层,打破“价格心理”之墙。
在运动服饰行业,高性能往往意味着高价格。特别是像Polartec®这类拥有“奢侈品”光环的功能性面料,市场上使用同类材料的产品价格普遍偏高,无形中构筑了一道价格壁垒。
超级安踏将焱壳定价在299元,这既不是低价竞争,也不是高端定位,而是选择了一个大多数消费者能够轻松接受的心理价位。该定价向市场传递了一个信息:高科技不一定等于高价格,专业性能也可以变得亲民。
第三层,打破“用户关系”之墙。
传统运动装备的沟通方式直接而生硬:依靠参数表、材质说明、技术认证。虽然专业,但缺乏情感温度,消费者难以产生真正的共鸣。
焱壳在这方面做了创新尝试。9月30日-10月1日,超级安踏上海环球港店开业,现场安排了“Polar面”主题打卡活动,消费者可近距离体验焱壳的面料科技和“薄暖”体验。
“Polar面”的包装设计巧妙地运用了谐音梗,形似泡面桶的造型既亲切又有趣。限量1000份的设定,不仅制造了稀缺感,更增添了一份收藏价值。这种设计思维,超出了传统包装的功能范畴,变成了品牌与用户对话的媒介。
当消费者通过亲身接触建立起对产品的信任时,品牌与用户的关系就超越了简单的买卖,升级为基于认同的情感连接。
回过头看,焱壳的三重破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新闭环:用产品力打破功能定式,用价格力打破心理壁垒,用体验力打破关系隔阂。那么,支撑这件抓绒衣实现破壁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新零售载体呢?
这就要说到超级安踏门店的独特之处了。
超级安踏,打破运动门店的传统框架
走进传统运动品牌店,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扰:想配齐一套徒步装备,得在店里转好几圈,鞋子、衣服、配件分散在不同区域。局促的空间限制了品类丰富性,往往让人难以找齐所需产品。
超级安踏通过两套环环相扣的创新打法,系统地破解了这个行业长期存在的痛点。
第一个创新,是用大空间重塑购物节奏。
传统运动门店常常让人感到局促:过道狭窄、货架拥挤,店员亦步亦趋的跟随更添压力。超级安踏的千平米大店,则改变了这种体验。
宽敞的通道、明确的分区、宽松的试穿环境,准确把握了当下消费者重视体验、反感过度推销的心理需求。当购物变成一种轻松的探索,顾客自然愿意花更多时间停留,这也为品牌与用户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创造了条件。
第二个创新,是用“运动装备超市”的思维重构商品组合。
有了更大的空间,自然可以承载更全的品类。传统运动门店最大的局限在于陷入了“单品思维”的窠臼——跑步区只卖跑鞋和运动服,篮球区主打篮球鞋和球衣,各个区域各自为政。超级安踏则打破了这种局限。以鞋类为例,店内墙上可能陈列数百双运动鞋,每一列都对应一种消费者需求,仅跑鞋就有二十多款,覆盖马拉松、日常慢跑等多个场景。
更重要的是,超级安踏不再单纯按运动品类分区,而是围绕真实的运动场景来组织商品。焱壳旁边可能搭配着同个场景里的徒步裤、登山鞋等等。这就把消费者的需求从“买一件衣服”,自然地引导到“为周末徒步配齐整套装备”。
这背后是对消费需求的深刻洞察:消费者愈发注重效率,希望在同一地方买齐所有需要的运动装备。超级安踏覆盖九大运动场景和全年龄段的产品线,正好满足了这种“一站式购物”的需求。正如安踏品牌CEO徐阳所说:“这个地方要变成“目的地”的零售场。”
超级安踏的这两重创新,构成了完整闭环:大空间优化“怎么卖”,超市定位解决“卖什么”。这种模式揭示了一个道理:零售创新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必须系统性地重构人、货、场的关系。
看清超级安踏在产品和门店上的创新后,一个更大的图景也随之浮现:这一切对于安踏品牌本身,又意味着什么呢?
从焱壳看超级安踏,如何打破品牌发展的边界?
焱壳的产品创新与超级安踏的模式创新,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同一个源头:安踏品牌的整体战略升级。“超级安踏”并非独立于安踏的新品牌,而是安踏旗下创新升级的零售业态先锋,正在打破制约品牌成长的三大边界。
第一个要打破的,是市场定位的边界。
中国运动市场经过多年发展,格局看似已经固化:高端市场由国际品牌把持,低端市场则是陷入价格战的红海。但实际上,真正潜力巨大却尚未被充分开发的,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大众专业”市场——该市场的消费者有一定的运动习惯,对产品性能有切实要求,但同时对价格敏感,不愿为过度的品牌溢价买单。
超级安踏通过焱壳这样的产品,既避开了在高端市场与国际品牌的正面竞争,也脱离了低端市场的无序竞争,为安踏开辟了一个竞争对手更少、增长空间更广阔的新战场。
第二个要突破的,是品牌价值的边界。
安踏多年来在研发上投入巨大,积累了大量的科技成果。
超级安踏将安踏的“专业资产”进行有效的转化和下沉。通过焱壳这样的产品,它让普通消费者以可承受的价格,感受安踏在材料、工艺上的专业能力。
这种“科技普惠”策略,能够夯实安踏品牌的信任底座,将它的品牌形象从“国民运动品牌”向“可信赖的专业运动伙伴”升级,打破专业与大众之间的价值壁垒。
第三个要重新定义的,是渠道功能的边界。
在电商流量见顶的今天,线下渠道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评估。但如果线下店仅仅被视为卖货的渠道,其价值依然是有限的。超级安踏的模式,旨在将线下门店从传统的“成本中心”转变为“价值中心”。
这个价值体现在多个维度:它是品牌体验的核心阵地,通过空间设计传递品牌理念;它也是用户数据的重要入口,通过观察顾客行为等数据,更精准地洞察需求;它更是强化客户关系的纽带,优质的线下体验能创造线上无法替代的情感连接。
通过在多城市布局这样的“场景化体验门店”,安踏实际上是在构建一个强大的线下流量池和品牌护城河。这些门店不仅产生销售,更持续为品牌资产增值,对抗线上流量成本攀升的压力。它打破的是线下渠道单一、被动的功能定位,使其成为品牌生态中不可或缺的活性节点。
因此,从宏观战略视角看,超级安踏的探索,远不止是开几家大店那么简单。它是安踏品牌在面对市场新常态时,进行的一次深刻战略升维。通过切入新市场、落地新价值、重塑新渠道,系统性地打破增长天花板,它为安踏品牌在下一个竞争周期中赢得主动权。
结语
回过头看,从一件焱壳抓绒衣的产品创新,到超级安踏的零售模式探索,再到安踏品牌的战略布局,这条线索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品牌从“有限游戏”向”无限游戏“的转变。
这种转变需要勇气,更需要实力。它要求企业不仅要做好产品,还要重构渠道,更要升级战略思维。但正如我们看到的,当品牌敢于跳出既定框架,与边界对话时,往往能开启更大的可能性。
超级安踏展现出的系统创新思路,无疑为行业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考。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真正的竞争优势,或许正来自于这种敢于重新定义游戏的勇气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