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面临的质疑声音其实不小,甚至越来越大,相关厂商要有心理预期,一旦有事,要有超快的高质量的反应速度,才能迅速止息舆论的浪潮。
作者:李一年(抱朴财经评论员)
先看媒体报道,我们再讨论。
10月13日凌晨,四川成都天府大道,一辆疑似小米SU7 Ultra的车辆发生碰撞后,瞬间燃起熊熊大火。根据流传出的视频可见,多名路人奋力救援,却始终无法打开车门,只能眼睁睁看着火焰吞噬车身。
有目击者称,半夜被爆炸声吵醒,听部分其他同路车主说当时车速太快,涉事车辆碰到网约车后飞翻了过来。
网络流传的行车记录仪画面及现场信息显示,事发时天府大道路面车流较少,涉事车辆以较快速度超越前方一辆时速为104km/h的视频车后不久,即发生事故并燃起明火。
这是最新的小米汽车事故。
截至13日收盘,小米集团(01810.HK)在港股下跌5.51%,收报49.18港元。
另外,小米汽车在3月29日晚、6月都发生过事故,我们详细展开说说。
首先说第一单发生在成都的事故。
很多人关注的是“多名路人奋力救援,却始终无法打开车门”,并因此批评小米。
这里其实还有一个常识:如果其他车,包括燃油车,在发生撞击之后,门变形了,这个门可以打开吗?请大家思考。
关于门的设计是否有改进的空间,确实值得讨论。
我看到网友有个建议非常好,摘录出来:
Charlie:
“建议以后所有电动车、燃油车车上在明显位置必备敲窗小锤,这样就算车内人晕过去,路人看见,拿车上的小锤就可以破窗户施救!建议政府牵头,车企必须做,相信这样的事故就可以有更多施救成功的机会!大家你们认同吗?”
至于要不要谴责小米的质量、设计问题,我没有证据,我不敢下结论。
新闻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有目击者称,半夜被爆炸声吵醒,听部分其他同路车主说当时车速太快”,注意,关键词是“车速太快”。
当然,这也不是小米的锅,任何车都可能开很快,完全看驾驶者的心情,以及有没有饮酒。
不过,小米SU7 Ultra的最高设计车速为350km/h,这一数据基于官方技术规格和多个权威来源的交叉验证。
小米也以这个作为最大卖点之一,新闻显示:该车以7分04秒957的成绩刷新纽博格林北环赛道量产电动车圈速纪录,验证了高速操控能力。
而且,2025年交付后,部分车主在公共道路超速至300 km/h以上,引发安全讨论;官方虽设300 km/h新手模式,但解锁高性能模式后可达设计极速。
我们能讨论的是:一款民用车有没有必要设计这么高的时速?毕竟,很多高速路都是限速120km/h的。
我国《道路安全交通法》规定机动车在高速公路行驶时速最高不得超过120km/h。
限速120km/h是有科学依据的,路面摩擦系数、防护栏的强度、车道宽度、坡度、曲率半径、标志大小均按照120km/h标准设计。如果道路贸然提高通行速度,相关设计也需要修改,现有高速公路就需要改建,这样的成本就会直接提升。
驾驶人的视力、视野和反应时间是影响交通安全最重要的三个要素。
假定100米外有一障碍物,120km/h时,车速为每秒33米,100÷33≈3s。这意味着你只有3秒钟时间来作反应,以此计算,时速超120km/h反应时间将不足3秒。速度再快留给驾驶人的反应时间就更少了……
如果车速达到300km/h,假定100米外有一障碍物,那么,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是多少?
小米SU7 Ultra 的设计时速很高,吸引了一大帮爱飙车的发烧友,他们爱飙车,当然不是小米的错。
但客观事实就是,小米的飙车发烧友密度有点高,小米的品牌知名度又高,一旦出事,就容易引起网络围观。
最高设计车速为350 km/h是亮点,确实也是争议点。
不过,本次事故,小米不是最大责任方:
成都交警通报一小米SU7失控起火:经检测,驾驶人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目前,事故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3月29日晚的事故也是此前最为轰动的车祸事故之一,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3月29日晚,3名司乘人员从湖北自驾小米SU7标准版前往安徽参加考试,于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撞事故致车辆燃烧,事故造成3人身亡。
面对“车门为何无法打开”的质疑,安徽事故后,小米方面回应称,车辆配备了机械应急拉手,理论上断电时仍可手动开启车门。
雷军也在社交媒体上发声,承诺代表小米承诺将全力配合警方调查,不回避任何责任,并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我们不是专业技术人员,其实无法从专业技术上质疑小米车的质量问题,我们必须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米粉认为当时很多批评人士的话太过火,对小米不公平,我们就静静等待。
但是,6个月已经过去了,我们依然没有在媒体上等到相关消息。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人家的私事,可以不在媒体公布。
错了,从公众层面来说,车祸当时引起的舆论风波太大,对整个行业其实都造成了负面舆情,从行业发展角度来说,有必要公布事故原因,以正视听。
比如刚刚发生的成都车祸,驾驶人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小米的责任就大大减轻了,整个行业的压力也小了。
另外,从个人层面来说,雷军表示会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但6个月过去了,还没有回应,这恐怕也谈不上积极。
所以,这次事故的处理以及后续,其实也难称圆满。
还有一次事故也值得说说,我认为小米的回应是比较到位的。
今年6月,一条小米SU7 Ultra青岛街头起火燃烧的视频在社交平台传开。
次日,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紧急发文回应称,系正常直行中与旁边突然窜出的车辆发生碰撞,造成车内副驾易燃物品起火。
这次事故没有牵扯到人命,李肖爽的回应很及时,而且具体,因此很快止息了这一轮风波。
这和3月份的回应速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也许,很多米粉觉得公众舆论对小米过于苛刻,其实不然。
小米的营销是做得很好的,销量也不错。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公众舆论对小米关注度高是必然的,对小米的回应速度、质量要求高是必然的,因为你是小米,不是一个在中国三四流的新能源车企。
综合来看,新能源车行业面临的质疑声音其实不小,甚至越来越大,相关厂商要有心理预期,一旦有事,要有超快的高质量的反应速度,才能迅速止息舆论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