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永乐大帝朱棣,一生中最让他后背发凉的,不是靖难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也不是紫禁城里的谋反大案。
而是一个深夜,一个新来小宫女的身体。
他摸到的,不是一个女人的秘密,而是一个帝国的系统漏洞,一个能让他的江山大堤,千里之内,溃于蚁穴的致命BUG。
这哪是风流韵事?
这分明是一场在龙床上爆发的帝国安全危机。
那晚的事,说起来其实很简单。
朱棣,一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把亲侄子赶下台的狠人,对“规矩”这两个字,看得比自己的命都重。
他定的规矩,就是天。
宫里选秀女,那是一套精密的筛选程序,从地方到中央,层层把关,比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还严。
这不光是为了皇帝那点私事,更是为了彰显皇权能精准地渗透到帝国的每一个毛细血管。
可那天晚上,他发现,这个系统被黑了。
一个理论上“根正苗红”,绝对“原厂正品”的姑娘,居然是个“二手货”。
姑娘跪在地上,哭得梨花带雨,把苏州那个知府小舅子的破事给抖了出来。
朱棣听着,脸上的表情从愤怒变成了冰冷的“系统管理员”模式。
他脑子里嗡的一声,想到的根本不是“戴绿帽”这点小事。
他想到的是,一个地方知府,就能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把一个“次品”堂而皇之地塞进中央系统,而且是最高级别的“内测”环节。
这就像你花大价钱装的顶级防火墙,结果发现老家社区的保安,就能随便给你种木马。
这还得了?
今天他敢塞个女人,明天是不是就敢在征税、赈灾、修河堤上,也搞这种“特供版”数据?
整个帝国的管理系统,在他看来,已经出了一个致命BUG。
你真以为朱棣的愤怒,是一个男人发现被骗后的恼羞成怒?
拉倒吧,皇帝的愤怒,那也是有KPI的。
对朱棣这种级别的玩家来说,情绪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但又是最好用的工具。
他的核心KPI是什么?
是“绝对控制”。
他要的是整个大明王朝这部机器,从最小的螺丝钉到最核心的发动机,都按照他设计的图纸,分毫不差地运转。
那个苏州知府的小舅子,睡了一个姑娘,这事小吗?
在老百姓看来,是天大的事。
但在朱棣的权力版图里,这连个屁都算不上。
可这件事,暴露了权力链条上的一个巨大窟窿:地方官员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他们敢于并且能够,篡改上报给中央的信息。
这才是朱棣真正要弄死他们的原因。
他不是在给那个姑娘伸张正义,姑娘是谁,他第二天可能就忘了。
他是在维护自己作为帝国最高CEO的权威。
他要用一场雷霆风暴告诉所有人,只要是他朱棣的地盘,谁敢动他的数据,谁就得死。
这,才是帝王真正的“愤怒”。
那么,那个叫阿翠还是阿绿的姑娘,后来怎么样了?
朱棣挥挥手,让她去浣衣局了。
连多看一眼都觉得浪费时间。
很多人可能会说,这皇帝太无情了。
这就又说回那套“仁义道德”的嗑了。
在那一夜,那个姑娘的角色,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根探针。
就像医生要看看你的身体里有没有脓疮,总得拿根针扎一下。
扎完了,看到脓血了,病灶找到了,这根针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谁会在意这根针的感受?
朱棣正是通过这个姑娘,这根无意中扎到帝国肌体上的探针,精准定位了“苏州官场”这个大脓包。
接下来的事,就是外科手术了。
他转头叫来纪纲,锦衣卫的头子,下的命令冰冷得不带一丝感情:“去查,一根线一根线地捋,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你看,从头到尾,有那个姑娘什么事吗?
没有。
她的悲剧,只是朱棣用来诊断帝国病情的一份“检测报告”而已。
用完了,也就随手归档,扔到没人记得的角落里去了。
后来的事,史书上写得简单:苏州官场,天翻地覆。
但你可以想象那场面。
锦衣卫的“缇骑”冲进苏州城,从知府衙门到下面的小吏,一锅端。
那个所谓的小舅子,下场估计比“人彘”好不到哪去。
这哪是办案?这纯粹是一场政治表演。
朱棣就是要让全天下的官员都睁大眼睛看清楚:
看,这就是绕过我的系统,搞“灯下黑”的下场!
看,这就是把我的规矩当耳旁风的代价!
他杀的不仅仅是苏州那一批贪官污吏,他杀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侥นาน。
他用苏州官员的人头,给全国的官僚上了一堂最生动的“职业培训课”。
这堂课的核心内容只有四个字:“别耍花样”。
从此以后,至少在朱棣活着的时候,大明朝的官员们,在伸手之前,都得先掂量掂量,自己脖子上那玩意儿,够不够硬。
所以你看,所谓帝王心术,剥开那些“雄才大略”的华丽外衣,内核其实就两条:一是堵上所有能威胁到他权力的漏洞,二是用最狠的手段,让所有人都不敢再产生挖漏洞的想法。
那个小宫女的眼泪,从未滴进过朱棣的心里,但它却像一滴滚油,滴进了大明帝国的权力油锅里,炸出了一场惊天巨浪。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那个小宫女在浣衣局里搓着衣服,听到苏州官场人头滚滚的消息时,心里究竟是解恨,还是彻骨的悲凉?
参考文献
《明实录·太宗实录》,(明)杨士奇等奉敕撰。
《明史》,(清)张廷玉等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