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重庆考生小孙手持遵义医科大学运动康复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却因入学体检中查出的"中度色弱"被取消入学资格。更蹊跷的是,其高考体检表上"色觉检查"一栏赫然标注着"正常"。
这场从"合格"到"退学"的戏剧性转折,不仅撕开了高考体检与大学招生的制度裂缝,更让无数考生陷入对"体检单可信度"的集体焦虑——当一次体检结果足以改写人生轨迹,谁该为这场"误诊"买单?
学校退学是符合规定的,高考体检走过场这事情,还是要斟酌一下。先说一下规定的事情。
一,色弱不录取符合规定吗?
孙某报考的是贵州遵义医科大学运动康复专业。查询该学校《遵义医科大学2025年本科招生章程》
第六章录取规则及要求
第二十七条相关专业招生体检要求(建议)及说明:
第21条,明确写着:运动康复 专业
不招色盲、色弱:
甚至对身高都有要求:要求男生身高168cm以上(含168cm),女生身高158cm以上(含158cm),身体无残疾(根据专业要求)。
那么,这个规定符合国家规定吗?答案是:符合的。国家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里也写着:
具体关于视觉异常:
第二条,写着患有下列疾病者,学校有关专业可不予录取。这其中,一共6条,5条是关于视觉的,且第一条就是色弱
而孙某的报考专业——运动康复属于规定里的“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类目。所以,学校要求孙某退学,符合规定。
这类专业之所以不招收色弱,主要还是出于专业学习、职业实践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现实考虑。对于运动康复,涉及到大量人体相关,比如解剖学、康复评估、运动训练、物理治疗等课程和实践操作,这类操作往往非常依赖于颜色识别。
比如,最基础的:血管识别。输液需要找血管的或者做体检被抽过血的都知道,找血管就要进行颜色识别。
这是非常考验视觉的,如果色弱无法识别,可能根本无法进行识别。类似的像肌肉、神经同样也是依据颜色识别。再比如,很多仪器对于康复的检测,也是颜色变化。
虽然现在仪器自动识别能力提高了很多,但是很多时候还是非常依赖于眼睛识别,这无疑是一种挑战。
更别提色弱严重的话,可能连一些训练器材、标识、指示灯都无法正确识别,那就可能麻烦了。
正因为如此,不少专业是多色弱有明确要求的。
甚至连生物专业都不能报考。
其实这个新闻下,评论很多都是这样的:
这也反映出了很多人对于高考体检的看法。
很多时候,高考体检都是走过场。毕竟体检不影响高考,但是影响录取,对于很多人来说,分数都有了,结果却不能报考心仪的学校,难以接受。于是很多家长和学生对于高考体检就本着一种走过场的思路,甚至还有不少要求改体检结果来让自己符合条件的操作。
而体检单位往往也是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宽出的思路,或者觉得因此影响孩子前程不大好。再加上,高考体检费非常低,有的体检单位更是草草了事蒙混过关。但是,真发生了上面这种事情,那就悲剧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认定,考生就是有主观想法,事实上,色弱是否自己可以察觉,还真是个问题。不少色弱是天生的,他们从小看世界就是如此,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色弱。
这就像经典的色盲悖论一样:
假设一个人天生患有蓝绿色盲,他会将草地视为蓝色,将蓝天视为绿色,但他本人并不知晓这一情况,因为他自幼便被教导草是绿色的,天是蓝色的。当你询问他天空的颜色时,他会回答“蓝色”,但实际上他眼中所见是绿色的天空。尽管他感知的颜色与他人存在差异,但其命名方式却与常人无异。那么,如何才能让他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你又如何确定自己不是那个色盲者呢?
当然,色盲悖论似乎已经被生物学破解了,毕竟颜色是连续的。但是有些人的确存有色弱而不自知。所以,还是加强体检要求。
不然,看起来是短期妥协,甚至“为了孩子好”,但是长久是真的会导致学生损失巨大,影响未来。就像新闻里,还好说入学后就被退学了,要是学了一段时间,再退学,那就更麻烦了,甚至工作后搞出事故,更麻烦。
很多规定背后是无数事故的结果。而且,体检机构要是违规,可能担责。
比如重庆巫山就发生过这样类似的案例
2022年12月,小高(化名)就读高三,按照学校安排到了一家医院参加2023年度高考体检。 经检查,医院方作出小高眼部视力彩色图案及彩色数码正常的结论。毕业后,小王根据分数报考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并被顺利录取。 入学后,小高在学校组织的新生体检中被确诊为色弱。按照学校招生章程规定,小高无法就读该专业,又不愿调剂专业,选择退学复读。
法院认为这属于侵权责任纠纷案
被告作为高考指定体检单位,应该能够预料到被检查者中有报考医学专业等对颜色分辨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生,却怠于履行告知和提示义务,没有按照《色盲检查图》的要求对原告进一步作精细色觉检查,其诊疗行为存在明显过错。
最终判定
某高考体检指定医院赔偿原告生活费、房屋租赁费4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