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暴跌36%,绝味“鸭王”为何光芒不再?|大象财富
创始人
2025-11-10 17:00:59

营收利润双杀,关店潮席卷全国,昔日的“鸭脖之王”为何深陷泥潭?

从“国民零食”到“少人问津”,哄不住年轻人的胃,只是因为贵?

财务造假,ST“戴帽”,绝味为何频频踩财务红线?

从万店竞赛到巨头瘦身,绝味如何才能“绝处逢生”?

大象新闻记者 史蓓蓓

一年半关店5000家,净利暴跌36%,“鸭脖之王”光环不再

作为2017年登陆A股的“鸭脖第一股”,绝味食品巅峰时期门店超1.5万家,覆盖全国几乎所有市县,成为无数人追剧、聚餐、加班后的“灵魂慰藉”。但如今,这位昔日的“鸭脖之王”正经历上市以来最艰难的时刻。

近日,ST绝味发布“戴帽”后首份三季报,刺眼的数据揭开了经营困局:前三季度营业收入42.60亿元,同比下滑15.04%;归母净利润2.80亿元,暴跌36.07%;扣非归母净利润更是大幅下滑43.27%,仅2.41亿元。核心卤味业务收入从去年同期的42.23亿缩水至35.27亿,直接少卖7亿元,而这项业务占公司主营收入超八成,“卖不动”的困境已然凸显。

(ST绝味食品2025年三季报)

资本市场用数字说话,ST绝味的股价自2024年高点以来已腰斩有余,市值蒸发超过200亿元,截至今天收盘,每股报收13.80元。

消费者用脚投票,在郑州市金水区的一家绝味鸭脖门店,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从早上9点开店到凌晨3点闭店,虽然营业时间拉满,但每天的营业额只有千把块钱。

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初,绝味食品的门店数量为10606家。而在2024年绝味发布的半年报中,门店总数还是14969家,8个月的时间,减少了将近5000家,从顶流到落寞,绝味到底怎么了?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直言,“绝味这三年整体表现非常低迷,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绝味自身”,他表示,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品牌效应不强,未能为销量赋能;第二,加盟店密度太大,没有兼顾加盟商核心利益;第三,产品品质没有明显提升;第四,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让消费端认可度持续下降;第五,产品创新升级迭代的速度与质量不高,未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第六,在产品矩阵布局方面墨守成规,没有跨品类布局,消费人群购买欲持续下滑。

哄不住年轻人的胃,只是因为贵?

记者在绝味鸭脖门店随便购买了几样卤味,消费小票上的数字已经跳到了52元。以鸭脖为例,260克鸭脖25元,乍一看还能接受,不过如果把重量换算为一公斤,就是另一番感受了。在绝味,鸭脖大约100元/公斤;在某电商APP上,生的无抗精切鸭脖39.9元/公斤,如果到菜市场购买,价格还能再低不少。

(大象新闻记者拍摄于金水区某绝味鸭脖门店)

“平民零食”的出身,却卖出了轻奢的价位,消费者吐槽“月薪过万,啃不起鸭脖”,但实际上,绝味也在喊“我并不挣钱”,这种割裂感从何而来呢?

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的监测数据,近年来受饲料成本高企、养殖规模调整等因素影响,毛鸭价格总体处于历史较高位运行,绝味食品在财报中也多次坦言,原材料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超过50%,从2024年及2025年的业绩看,绝味似乎陷入了“提价不敢,消化不了”的尴尬境地,利润空间被严重侵蚀。

除了贵,郑州市民刘女士还有另外的疑虑,“卤味这东西,刚吃时觉得香,吃多了就齁。” 消费者一旦有了“健康焦虑”,买东西先看配料表,绝味鸭脖的包装上,防腐剂、添加剂一大堆。“以前觉得吃辣刺激,现在知道高油高盐不健康,偶尔解馋行,天天吃可不行。”另外,门店当天卖不完的,如何处理?保质期是能否经得起深究?不少消费者也保持怀疑态度

大学生小丽告诉记者,年轻人更倾向喝奶茶,“周五下午点一杯奶茶庆祝周末的到来,但是很少有人点一盒鸭脖在那儿啃。”年轻人以前追剧吃鸭脖,现在可能看两集就放下——不是不爱吃,是没新鲜感了。绝味的产品还是那几样:鸭脖、鸭掌、锁骨,新品推出慢,口味创新更慢。反观一些新品牌,搞什么藤椒味、芝士味,甚至和奶茶联名,年轻人就愿意尝鲜。

另一方面,绝味食品的扩张神话,一直以来都依赖“加盟为主”的轻资产模式,这种模式让绝味在短期内快速抢占市场,可问题是,这种“跑马圈地”玩法一旦市场饱和,游戏就结束了。

财务造假曝光,绝味食品频踩财务红线

如果说行业竞争和模式缺陷是长期隐患,那么财务造假被曝光则是压垮绝味食品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5年9月30日,绝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湖南监管局下发的 《行政处罚决定书》。

绝味食品因隐匿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约7.24亿元,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处罚400万元,董事长及多人被合计处罚450万元。与此同时,公司股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A股简称变为“ST绝味”。

(绝味食品因隐匿7.2亿收入被罚)

财务造假被曝光,公司被实施ST处理,这意味着其股票交易将受到限制,融资能力也大幅下降。更重要的是,品牌信誉遭受毁灭性打击。对于食品企业而言,信任是生存的基石,而绝味食品的财务造假行为,让消费者对其产品品质、经营诚信产生严重质疑,进一步影响了产品销量。

雪上加霜的是,财务造假还暴露了公司内部治理的严重缺陷。从董事长到财务总监,核心管理层都参与其中,反映出公司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和合规意识。这种内部管理的混乱,不仅导致了合规危机的爆发,也让公司在应对行业变局时难以做出及时、正确的战略调整。

绝味能否“绝处逢生”?自救之路挑战重重

绝味食品的困境,既是企业自身的战略失焦,也是卤味行业转型阵痛的缩影。据红餐产业研究院最新报告,2024年卤味行业市场规模为1573亿元,同比增速骤降至3.7%,与2021年前年均15%以上的增速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卤味巨头日子不好过,但并不意味着卤味就没有市场了,这几年,“衢州鸭头”异军突起,短短几年,就开了三万家门店。衢州鸭头多数以夫妻店、个体摊贩形式存在,更像兰州拉面、隆江猪脚饭等地域美食,依托地方名称形成品类认知,但不依赖强品牌连锁体系。其崛起也从侧面反映出,消费者对高溢价连锁品牌已产生疲劳。

从万店竞赛到集体瘦身,标志着卤味行业告别规模至上的时代。对巨头而言,现在的核心目标不再是开多少店,而是“留下的店能赚多少钱”。

近日,绝味在长沙湘江世纪城方圆荟开了首家“鲜卤超市”,这一举措并非简单的门店升级,而是从“单一卤味售卖”向“社区食品服务集合”的战略转向。同时,店里还喊出“日清+短保”的口号:素菜当天卖不完就销毁,荤菜最多放3天,强化现制、新鲜的消费体验。

(绝味在长沙湘江世纪城方圆荟的首家“鲜卤超市”)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从绝味的整体困境来看,“鲜卤超市”的转型只能算是一次试探性突围,短期内难以达到为品牌“力挽狂澜”的自救效果。卤味行业的底层需求从未改变,消费者始终追求“好吃、便宜、方便”,但满足需求的方式正在不断迭代。“绝味真正的危机并不是鸭脖不好卖了,而是时代在换挡,”以前靠加盟疯狂开店,靠原材料降价抠利润,靠投资讲故事撑估值,现在这三板斧都不灵了。如今流行的是明明白白消费,消费者推崇的是该省省,该花花,新入场者带着行业卷得飞起,绝味鸭脖想要翻盘还得回归初心。

本原创稿件版权归大象新闻所有。转载或合作,请联系:0371-65888889;邮箱daxiangcaifu@126.com。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瞬... 1、和几个朋友去吃火锅,菜都上了发现少了我的一副碗筷,叫了半天服务员没来, 他们就先把菜下锅里了, ...
原创 如... 在《三国演义》早期,蜀汉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都是无人能敌的英雄人物,他们各自...
长沙一道路路灯为何频繁不亮,存... 路灯作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具有保障夜间通行安全、提升道路使用效率、降低交通事故风险等功能。可是10月...
原创 高... 高梁河之战前,所向披靡的宋军,眼看就能攻破幽州城了,宋朝收复幽燕地区已是板上钉钉了,那为什么宋军又突...
原创 暴... 高市早苗在担任日本首相之后,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妥协型”的领导人,尤其从她和特朗普的互动中就能看出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