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人库房内的智能抓取机器人
高新区城建档案馆
在济南高新区,移交一套工程竣工图,要花多少时间?答案是半天。7月24日,记者采访获悉,高新区城建档案馆馆藏档案坚持“存量数字化”和“增量电子化”并重,建立涵盖全部馆藏的文件级目录数据库、数字档案长期保存库和资源总库,并积极开展电子档案及档案数字化成果移交进馆接收工作。系统建成以来,累计接收3437个工程的53万余件数字档案归档。其中,接收原生电子档案
2297件。这家城建档案馆是全国首家通
过测试的县级示范数字档案馆,也
是全省首个接入山东省档案目
录中心的档案馆。
全国县级首家
高分通过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
信息技术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创造了无数的新可能,档案领域也不例外。
2017年,济南高新区城建档案馆以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为目标,启动了新馆建设及系统升级改造,2021年12月,城建档案新馆通过全面验收并投入运行。高新区城建档案馆建成基于局域网、政务网、因特网的数字档案馆系统,打造适应当前城建档案领域数字化转型要求、契合城建档案管理特点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了城市建设、声像等各类型档案的“收、
管、存、用”全业务流程信息化管理;并以“移交便利化、指导全程化、审核便捷化、证书电子化”为目标,以提高数字档案服务效率和服务能力为着力点,推进档案数字资源跨区域、跨部门共享利用,打造建设工程档案移交“一网通办”,缩减移交档案的时间及成本。高新区城建档案馆的档案管理实现数字化、智慧化和便捷化,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颠覆了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该馆部署“智慧一体化平台”、无人库房、智能交互引导虚拟机器人和国内数量屈指可数的智能取档与归档机器人,这些智能化技术及手段,实现了城建档案接收、存储、保管、利用
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
今年7月20日-21日,国家档案局在全国抽调7名专家,对济南高新区城
建档案馆数字档案馆
系统进行测试验收。
经过两天测试评估,专家组一致认为,济
南高新区城建档案
馆达到全国示范数字
档案馆标准,通过全
国示范数字档案馆验收,成为全国第一家通过测试的县(区)级城建档案馆,全国第二家通过测试的各级城建档案馆。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是我国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最高水平和最高标准。
全国首创
电子竣工图“一键归档”
建设工程档案验收与移交是建设工程项目竣工备案的前置条件,长久以来,也是影响工程项目竣工备案进度的一大瓶颈问题。“项目工程体量大、时间跨度长,档案资料归集量本来就大,同样的资料,又需要分别报送至其他单位,项目相关人员来回跑搬资料,过程中稍有不慎还会造成新的丢件。”高新区建设管理部城建档案管理办公室主任闫玉红坦言,如果再遇上档案资料员更换,很容易出现档案丢失、不完整的情况,影响城建档案移交,关键是影响竣工备案进度,延误项目交付。
高新区城建档案馆深化系统互联、信息互通,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一键抓取”和系统间共用。依托“济南市数字化联合审图系统”“济南市数字化图纸闭环管理系统”两个系统,实现与“济南高新区城建档案在线服务平台”互通互联,在辖区所有在建工程项目中推广工程建设“一张图、一键归档”工作模式,将纸质竣工图移交需经历的8个环节,直接缩减为3个环节。
这一全国首创性创新对于规范建筑工程按图施工、强化审批监管、提高审批效率、优化营商环境,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此外,施工图纸变更及审查全过程纳入“济南市数字化联合闭环管理系统”留印留痕。参建单位都可以登录使用图审图纸,按需晒图,有力保障现场按图审图纸施工,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和其他监管部门均可使用“系统”图审图纸,便于开展各项监管工作,有理有据监管,最大程度上减少工程质量隐患和后期经济纠纷。
全省首个
接入山东省档案目录中心
小到居民装修查询承重墙,大到查询项目开建前的周边管线走向,都可以从档案中找到答案。不仅如此,项目工程后期的维护、管理、改建、扩建,都需要城建档案作为依据,甚至涉及工程、房屋的纠纷,城建档案也是最令人信服的证据。
这些城建档案不仅仅是高新区发展的记录,同时也为高新区发展提供服务。
2022年,高新区城建档案馆顺利接入山东省档案目录中心暨山东省档案查询利用平台,此次成为省内首个接入该平台的区县城建档案馆,也标志着济南高新区档案馆以信息化手段提升档案信息共享服务能力又迈出坚实一步。
高新区城建档案馆研发“城建档案在线服务平台”“城建档案综合管理系统”“城建档案共享利用平台”三大系统,满足在不同业务环境和网络环境中开展数字档案全流程管理的需要。
此外,高新区城建档案馆还联通济南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电子证照系统”,实现工程档案移交“一网通办”,创新构建“互联网+”城建档案监管指导体系,将档案查询利用服务窗口搬上互联网,让公众足不出户、随时随地登录查档平台,既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全省面向互联网开放的档案,也可以直接向在全省已连接政务外网公共服务域、面向目录中心开通服务的任一档案馆提交档案查询利用申请,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甚至零跑腿”的档案服务。(文/图本报记者韩霄鹏通讯员王长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