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三国故地、六朝古都”的邺城是在春秋时期,由齐桓公做主修建而成的,当地的繁华甚至可以和盛唐时期的长安一比。不过邺城的辉煌只维持了400年,就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这场大火的背后是两个人说不清的恩怨。

杨坚想要除掉尉迟迥
北周大象二年五月十一日,8岁的宇文衍接过了皇位,整个朝廷处于主少国疑的情况,朝廷中的一些老臣欺负新帝年幼,开始蠢蠢欲动。
杨坚成为了把持朝政的大丞相,虽是丞相之职,但是他日常却行使着君王的权力,无论是改革朝廷中的法令还是给百姓们减免赋税都要经过他点头才能实行。时间一长,满朝文武和百姓都认为杨坚应该取代宇文衍的位置,自立为王。
但朝廷中却有一人一直不满杨坚的所作所为,那人就是宇文泰的外甥尉迟迥,手中有兵权,身上有战功,在朝廷中位列大都督。
二人是彼此的眼中钉,杨坚在担任大丞相期间,不但给民间百姓减免赋税还推动了一系列带动朝廷经济发展的政策,先是赢得了民心,又接连不断的在朝廷中安插自己的势力,将朝廷的大部分官员都替换成自己的人手变成他的一言堂。

尉迟迥则认为杨坚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收买人心,最后的目的就是为了篡位,所以他仗着手中的兵权一直和杨坚相抗衡。
杨坚在和尉迟迥相处的过程中已经彻底看清楚,对方只要存在一天就会阻止自己称帝一天,所以他打算先下手为强,将尉迟迥处理掉。杨坚下令要求尉迟迥回京参加会葬,这则旨意下得非常微妙。
若是尉迟迥答应回京,手中自然不能带着大量兵马,杨坚则可以趁机除掉尉迟迥。
若是尉迟迥违背了旨意,杨坚则有了光明正大的理由向尉迟迥发兵,将人以违背圣意的理由就地格杀,但是杨坚未曾想过,尉迟迥真的敢造反。

邺城交战,尉迟迥自刎身亡
邺城繁荣富饶,无论是粮草还是生产业都要远远领先于其他都城,何况尉迟迥在此地的势力早已树大根深,完全有实力和朝廷抗衡。
8月,韦孝宽带领20万精兵来到了永桥镇,但尉迟迥却早已派人拿下了易守难攻的永桥镇,韦孝宽只能退而求其次,转向武陟。
双方军队对峙在沁水两岸,尉迟迥想要用放火烧船的方式逼退韦孝宽的大军,可谁知韦孝宽却识破了对方的计划,命令手下的士兵以最快的速度通过浮桥渡河。
为了最大限度激发出自己手下将士们的实力,韦孝宽在士兵过浮桥的那一瞬间,先放了大火烧掉了唯一能够后退的浮桥。这些士兵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就和尉迟迥手下的士兵们死战到底,要么成为对方的俘虏,被就地格杀。

不愿意赴死的将士们拼命和尉迟迥部队血战,一鼓作气之下,居然真的将战局瞬间扭转。尉迟迥只能在身边的亲卫保护下骑着马,一路逃亡回了邺城,准备屯兵再战。
他还在邺城周围设了三千精兵埋伏韦孝宽,可是埋伏的计策却被对方识破,不仅没能成功伏击,反而被韦孝宽手下的将士们打得落花流水。
回到了邺城的尉迟迥征集了城中的青壮年百姓,重新的组建了一支队伍,和韦孝宽的部队血战,但最后依旧不敌对方,兵败如山倒。
尉迟迥一路被逼到了邺城之上,他深知韦孝宽不可能这样轻易放过自己,但是也不愿意跪地求饶,于是他在邺城的城楼之上开口痛骂杨坚数句,然后出身上所携带的宝剑自刎而亡。

尉迟迥残余的部队也没有幸免,杨坚在派兵决定攻打尉迟迥之前就已经想明白了对方绝非善类,哪怕给对方留下一丝生机,也会遭到疯狂反扑。
为了能够顺利即位,杨坚命令韦孝宽杀尽尉迟迥身边的亲卫和手下的将士,绝不招安。
从城中意外逃跑的那些士兵也都被郭衍抓获,就地格杀,尉迟迥一死,满朝文武和各地势力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和杨坚抗衡。杨坚顺利的登上了皇位,建立大隋朝。

杨坚为了避免死灰复燃,下令烧毁邺城
登上皇位以后,杨坚并没有彻底放下心来,他把对尉迟迥的痛恨转移到了邺城上。
朝廷中像尉迟迥一样仗着父辈和自身的战功位高权重的大臣不在少数,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虽然暂时不敢在明面上和自己相抗,可这些臣子背后的家族一旦联合在一起,绝对是一股让他恐惧的力量。
杨坚担心富饶的邺城会再培养出来一个尉迟迥,也不能允许像其他像尉迟迥一样的反对者有样学样,所以他决定彻底毁掉邺城。
杀鸡儆猴在前,朝廷中的那些鲜卑大臣们包括封地的诸侯若是还想要争权夺利,甚至觊觎他的皇位,就要好生考量了。

杨坚首先派人将生活在邺城以及周边城镇的百姓们迁移到安阳生活,百姓们虽然不愿意离开自己生活许久的故乡,但是好在杨坚给足了大家撤离的时间和准备。
确定了百姓都离开以后,杨坚派人彻底毁掉邺城,一把大火将在历史中留存了1200多年的邺城烧光,曾经的雕梁画栋,百姓们的房屋田产都付之一炬,大火过后,现场只剩一片烧焦了废墟。
邺城的文化以及书籍包括当地的历史也被那些迁移到安阳的百姓带走,继承并发展的下去,邺城地区被改名为灵芝,杨坚大力扶持安阳的发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安阳变成第二个邺城。

杨坚大权在握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大量的汉人官员替换朝廷中原有的鲜卑官员,尉迟迥的叛乱一直是杨坚心中最大的阴影,他不会允许第二个鲜卑官员坐大,进而威胁到自己的皇位。
就连朝廷中的军队也被他下令广招汉人,而后期隋炀帝的运河修建成功,更是彻底断绝了邺城东山再起的机会。公元1073年,邺城被正式改名为临漳。
参考文献
《邺都引》
《消失的历史名城——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