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接地气、眼高手低?如何看待体制内的“三门干部”?
碧翰烽
2023-08-16 19:14:42

原标题:不接地气、眼高手低?如何看待体制内的“三门干部”?

碧翰烽/文

有位年轻干部感到困惑:难道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人就真的不如那些在道上混过的“社会人”对组织、对工作更有用?不知从何时起,现在“三门干部”就成了不接地气、眼高手低的代名词,可实践中真的是这样的吗?怎么没人给转业的、从企业到体制内的人起个别称?

从”三门干部“的表述来看,基本上就是年轻大学生考入体制内的干部。比如从应届大学毕业生当中招考公务员,比如从大学生当中招考选调生。

之所以称之为”三门“,的确存在一定的批评甚至是歧视之嫌。尤其是领导干部过度年轻化,常常引来体制内不同的声音,从而也加剧了对”三门干部“的质疑。

怎么看待这些干部?第一,体制内干部应该来自于五湖四海,不能只是哪一方面的人员。现在公务员凡进必考,我觉得这种制度很好,从机会上是公平的。而且这种考试的来源已经成了主流,使得大学生成为公务员队伍的主要来源。其他还有军人转业,企业、事业单位转任,但有十分严格的程序和要求,不是随随便便可以的。也不像上个世纪的转干那么容易,以致于当中出现一些不规范现象。

第二,要认识到”三门干部“的特别优势,年轻、知识、专业。自从提出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之后,一大批年轻大学生进入干部队伍,大大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如果去看今天一些资历较深的领导干部履历,就会发现他们年轻时候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大学毕业就进入体制内公务员队伍,而且原来还不需要考试;一个是进入公务员队伍不久,年纪轻轻就走上了领导岗位。

今天的综合国力竞争,很重要的就是人才、科技的竞争。有没有一支年轻、知识、专业的干部队伍,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至少是一个基本导向。

第三,千万不能忽视”三门干部“的劣势。毕竟一路走来,只经过了三个门,一个是家门,一个是校门,还有一个是机关门。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有的学生就可能早早融入社会,深度参加过一些社会实践、劳动,深入体会过社会的艰辛与境况。

然而,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家长也好,社会也好,赋予他们的基本上是学习,评价的也基本上是成绩。走入机关当公务员,是一次十分重大的角色转换。

所以,不接地气、眼高手低,都是有可能的。尤其是在机关工作,主要接触的都是领导或同事,很少与基层群众打交道,而且越是大的机关,越会感受到权力与等级,从而可能形成权力等级的潜移默化。

比如有的机关年轻公务员觉得权力大,对来自基层的干部或群众不以为然,觉得有一种天然优越感,喜欢对下发号施令、摆摆架子、高高在上。

再比如不了解基层工作的特点与实情,在制定文件方案、实施督查检查考核时,过度注重标准化、规范化、文牍化,导致形式主义泛滥,甚至于闹出一些违反常识或规律的笑话,出现”短命政策“。

第四,理论联系实际,多到基层锻炼、调研,多向社会学习请教。如何改变人们对”三门干部“不接地气、眼高手低的看法?还得要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

一是到基层去锻炼。如果有到基层任职的机会,一定要争取和珍惜。这是很难得的机会,可以让你从社会中汲取营养。

二是多到基层或网上调研。不要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写材料、忙杂事,混时度日,要多下到基层了解实情,多听听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声音,多到网上了解民声舆情,都是很好的调研方法。可以试着设几个调研联系点,不用那么正式,就是你的亲人或朋友,都是可以的,让你能够了解到真情、实情即可。

三是虚心向领导或同事们学习请教。没有谁是天生的能干,人都有一个学习过程。无论是在学校,还是走入工作岗位,要活到老、学到老。

有的资历老的干部,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其实并非如此,年轻人所拥有的知识、专业,就可能是他们难以企及的。

有鉴于此,任何干部都应该谦虚谨慎,每个人都是你的老师。那些资历深厚的干部,不要摆出一幅老资格的样子,总是对年轻干部指责和不屑,多带带和帮助年轻人,才是正解。毕竟自己也是从年轻走过来的,何况自己也有许多该学的地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快看数据|如何助力新中式产品持... 喝中式茶饮、拍古风写真……不少人正用新中式重新定义自己的生活。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
为何离台风更远的浙江雨这么大? 过去24小时,除了直接受台风本体影响的台湾岛,浙江、福建沿海不少地方都出现大到暴雨,其中雨最大的站点...
临时设摊、外摆位如何设置和管理... 近日,黄浦区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上海市黄浦区临时设摊实施意见》《上海市黄浦区“外摆位”实施意见》的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