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结论,要抄就要抄全套,不仅要抄答案,还要抄名字。不仅要抄知识,还要抄思考。不仅要抄标的,还要抄三观。
我要抄的,就是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的理念和唐朝对于这个理念的实现路径。我实在太粉他们了。这个路径中,会有查理芒格、巴菲特、唐朝、苏轼、张五常以及各类多元思维模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这个故事是有心路历程的。
对于抄作业,有三本书帮助了我。
第一本,是《伯克希尔股东大会问答》 。2009年篇,会上,有人提问对于别人抄伯克希尔作业的看法。

巴菲特表示:由于每个人的局限条件不同,完全的抄作业很难进行。而且谁又能保证他自己做,分数不会比我高呢? 但是如果自己看过答案后,觉得这道题抄的对,抄抄无妨,每个人都是这样成长的。
毒舌芒格说:确认你抄作业的人,是班级的优等生,自己的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赶快去抄啊。但是芒格没说的后半句是,就算抄上了清华,仍然毕不了业。人还是要吃自己做的饭,我们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
人生一白纸,抄作业仅仅是我们学习的起点,而不是终极的目标。
第二本是豆豆的《天幕红尘》。

背景1: 老九让叶子农给他举一个例子,就是关于面条的,因为老九开了一家手擀面馆,但是手擀面馆存在很多问题,不能扩张,而且师傅的手艺不稳定,味道也不稳定。
背景2:老九面馆在自我反省中,提到过一碗成功的面,要有个实事求是的心态,起初老九心态就错了,他的面馆追求豪华、高档,不是产品的需要,不是为顾客,也不是为了餐馆有社会背景,是为了彰显自己是成功人士,为了自己有身份有面子。一碗面本就是大众化的东西,真正想吃面的顾客都不敢进来,而有钱人山珍海味吃惯了,一碗面也算不得什么,生意不死还等啥呢?
这个时候叶子农就给他支了一个招,他说:说手擀面比机器面好吃,是由经验归纳出来的教条,不为错,也很管用,用来判断面条很方便,但是我们说它有漏。实相是什么呢?是软硬度,是薄厚宽窄,是给面团做工的方式和方向,是面的结构。总之,你要满足了好吃的面条所要求的那些条件,不管用机器的方式还是用人工的方式,它都出那个结果,这取决于你需要用哪种方式。
“啥叫路呢?成功者的经验、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管用,不管用早没人走了,它管借鉴、模仿、参照的用。但是我们说它有漏,不究竟,因为成功者的经验是他那个条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复制他的条件,完全复制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见路不走就是提示你,不要拘于经验、教条,要走因果,只有因果是究竟的、无漏的。……啥叫命运呢?除了不可抗拒的外力之外,剩下的不就是多出点错与少出点错的区别嘛。”
见路不走:“你不能跟着经验、教条瞎跑,也不能跟着形式走,只看因果、本质,只按它的条件可能去说,至于跟别人一样不一样的不用去考虑,也许是一样的,也许是不一样的。”
“世上本无高人高招,一切结果都是条件的可能”,抄作业也要看局限。
第三本是威廉.格林的《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 》

“他不在乎别人是否认为他的想法缺乏独创性,他在乎的是什么想法有效。一天晚上,我们俩在尔湾市的一家韩国餐馆吃饭时,我问帕伯莱,为什么很多人不像他一样采用效仿之法呢。他一边吃着麻辣牛肉,一边回答说:“他们不像我这么脸皮厚,他们自尊心比较强。要成为一名卓越的模仿者,你就必须放下自尊。 ”
介于金钱是有时间价值的,那么无谓的争胜是对自己的高估和资源的浪费。去抄中学,是对时间价值的优化。
这些书,彻底让我转变了对学习和抄袭路径的认知。
我的前半生,对人性以及社会规律的理解太浅薄,即所谓的认知不足。运气好的时候,没有问题,但当遇见错误的人和事,这样的认知框架就会显得容错率低,出现弯路。
借用老唐的话 "思考和实践的重要性,要排在阅读之后。没有大量阅读为基础的思考和实践,很多都是重复踩踏别人踩过的陷阱,重复发明已经发明过的轮子,是对宝贵本金和时间浪费,也是对争胜的浪费。通过大量阅读,了解前辈们四处碰过的壁,踩过的雷,梳理出来的逻辑,趟出来的正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