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样东西很常见,为何被说堪比黄金?专家:到我国后就不一样了
阿槐方言配音
2023-08-19 22:36:34

原标题:这三样东西很常见,为何被说堪比黄金?专家:到我国后就不一样了

引言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自从秦王朝第一次统一中原之后,中国的人口就已经达到了5000万左右。无论历代王朝如何更迭,人口虽然会有下降的时候但也会慢慢的恢复到5000万上下。因此,判断一个朝代是否是盛世能够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绝对算是重要的标志。然而中国人的粮食能够自给自足还是到宋明这段时期才完成的。

01

根据《明史》记载:“万历十年全国人口总数为两万万”。 想想大明王朝能够把两亿人养活真的是特别厉害,其实真正的原因并非如此,而是在明朝的时候大规模的引进了外来粮食品种,并逐渐在中国推广种植,这才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农作物,虽然养活了中华民族上千年,但这些粮食品种的产量并不可观,每亩两三百斤已到达极限。随着历代王朝人口的上限不断突破,再加上天灾人祸,粮食产量根本无法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

▲明朝时期相关地图

明朝时期引入的粮食品种,大部分都源于现在的美洲。西班牙殖民者最早在美洲发现了大量新物种,其中包括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等。前两种引进了时间较长,明朝时期已经有了广泛的种植。而最后一种是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才开始推广。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三种植物,对于中国来说真的比黄金都要贵。

02

第一个是玉米,玉米是美洲大陆的代表农作物,早在350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种植。而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在1万年前就已经成为了人们的食物。古印第安人把野生玉米培育成可以耕作的农作物并且作为主要粮食。和中国的传统五谷相比,玉米最大的优势就是产量高,每亩1000斤都很正常,而且比小麦和稻米土地利用率更高。

▲番薯

第二是番薯,有的地区也称作甘肃红薯芋头。等等,这是明朝后期中国引进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当时福建人陈振龙在菲律宾看到西班牙人把番薯种植在贫瘠的土地上,很快就生根发芽。并产出粮食,他认为这种农作物也可以在中国广泛推行。于是悄悄把番薯的枝叶带回国内,并在福建和两广地区广泛种植,养活了大量人口。

▲我国古代生产方式作图

其实玉米和番薯都有一个巨大的优点,那就是抗旱、对土地的要求不高、适应性非常强。它不会与中国传统的五谷抢夺资源,还可以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大大增加了农民的口粮。在明朝时,正是这两种植物的广泛推广才让亿万百姓得以生存和发展,也是国家进步的主要推动力。

03

第三个解决了中国人民口粮问题的农作物是马铃薯,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土豆。作为块根植物,它生长于地下,亩产量比玉米还要高,理想条件下可以达到3000斤。康熙初年马铃薯引进中国,并且被列为了第四种广泛推广的主粮。不光是美洲和中国对于土豆有很大的依赖,爱尔兰在公元1845年发生了大面积的灾荒。

▲土豆

英国政府不肯将手中的土豆拿出来解决问题,因此造成爱尔兰方面的的记恨。如今爱尔兰问题仍然困扰着英国,可见粮食对一个国家而言具有战略性的意义。这些美洲来的农作物远比中国本土的粮食更具优势,虽然口感欠佳,但胜在产量大。同样的土地产出的粮食却可以养活原本数倍的人口,这在缓解了口粮问题的同时,也给明朝和清朝带来了人口的激增。

▲勤劳的古代劳动人民

照理说有这么多产量极高的农作物,为何如今的美洲和非洲还会如此的贫穷呢?这就引出了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和居于美洲以及非洲的民族相比,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农耕传统,并且人民朴实勤劳,善于耕种,也勤于耕种。这才让这些农作物有了更好的应用,获得了更大的产量,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骄傲的事情。

结语

进入新时代,虽然在农业技术和农业普及方面我国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随着人口的激增和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我们的粮食仍旧需要大量对外进口。而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从个人生活出发还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我们都必须珍惜每一粒粮食,并且继承先辈们的勤劳拼搏精神,这样才能够让祖国一如既往的繁荣下去。

参考资料: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明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男子借宿同学家,隔日持刀行凶致... 今年3月14日,湛江吴川一男子借宿初中同学家,隔日戴头盔拿菜刀砍人,致初中同学林某钦重伤二级,林某钦...
A股再现“妖股”!14天12板...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胡金华 上海报道 继上纬新材之后,A股又一只“妖股”浮...
原创 比... 在国际军备竞赛愈演愈烈的今天,小国如何在强权游戏中为自己撑起一片天,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阿塞拜...
原创 如... 人生路上,谁都难免偶尔卷入是非漩涡,但若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身边总有那么一种人:他们身边总是风波不断,...
原创 1... 很多朋友可能都没有注意到,纯电敞篷跑车MG Cyberster居然在10月份仅卖了26台新车。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