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巩霞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南方都市报等
6月发生的“食堂吃出老鼠头”事件,官方首次回应后,舆论场依然沸沸扬扬,不少网友质疑“指鼠为鸭”。近期发生的“水果捞纠纷”事件,山西太原市公安局迎泽分局前后两次对此事作出“警情通报”。而对于官方于此事的处理结果,舆论并不买账。
官方处理结果或回应为何会引起舆论不满?舆情回应需要注意什么?
01
舆论追问“水果捞纠纷”
水果捞究竟是不是足秤
8月10日,太原警方通报了网传“水果捞纠纷”案件的调查处理结果,受到网友和舆论的高度关注。
经查,消费者常某宇因售价等问题与“水果捞”经营者刘变某及其亲属刘旭某、刘月某等3人发生争执。常某宇父亲常某明到达现场后,矛盾升级,相互辱骂,双方行为已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
公安机关依法对刘月某处以拘留5日的行政处罚,对刘旭某、刘变某分别处以罚款500元和300元的行政处罚;对常某明处以罚款500元的行政处罚。
最新消息是,摊主一方已向拒绝购买47元水果捞的女孩(常某宇)致歉,对方也表示接受。应该说,这起意外点燃的纠纷,在法律和道义上都算是画上了句号。

图/新京报我们视频截图
当然,此事中也确实还有一个疑问让很多人无法释怀,那就是此次事件的起因——水果捞的重量到底够不够?
光明网发文,根据通报的说法,女孩一方拒绝购买“47元水果捞”是“怀疑重量不够”,于是也才有了后续的一系列纠纷。但从目前通报的事件调查处理结果看,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确切的公开答案。那么需要追问的是,针对这个问题,相关部门是否进行过调查?如果有的话,结果又是什么?如果没有的话,是否有必要给公众一个说法?
南方都市报发文,网民的主要问题在于,水果捞究竟是不是足秤。因为这涉及处罚问题,治安的归治安,市场监管的归市场监管,治安拘留并不能抵消对不诚信经营的处罚。如果水果捞真的不足秤,那就是缺斤少两,在一些地方要被罚款并加挂黄牌。不过,那盒水果捞大概早已没法查验重量,否则当地市监部门也不至于在警方连续回应两次后,还没有相关动作。
02
高校食堂“鸭鼠之谜”
多方回应难解舆论质疑
今年6月,一则“江西一高校饭菜中疑吃出老鼠头”的视频引发热议。事后,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发布情况通报称,饭菜中的“异物”经当事人确认为鸭脖。之后,南昌市高新区市场监管局相关人员也表示,初步判定系鸭脖。

“食堂吃出老鼠头”事件持续发酵。图/网络截图
多方回应,网友为何还会发出质疑?
齐鲁晚报评论,程序完备而效果不佳的调查处置,依然有值得反思之处,那就是为什么所有参与人员都确认可疑物是“鸭脖”,却得不到普遍的认可。事后复盘,不难发现监管部门和学校在应对此事引发的舆情时,套路有些陈旧,没有完全切中舆论的诉求,所以也很难彻底打消一些人的质疑。
比如,无论学校还是监管部门,都没有展示完整的调查过程,也没有出具权威的调查报告。传言好像“飞毛腿”,回应全靠“一张嘴”,自然很被动。在“AI时代”,影像都很难证实真相了。只靠一张白纸黑字的通报去说服所有人,这种舆情回应确实有些单薄了。
潮新闻评论文章也持类似观点。
文章作者提出,学校应该先固定证据,找第三方调查公布结论,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可学校为了尽快平息舆论,自己先通报得出结果,还拉着当事学生一起表态,这就把整个事情的顺序搞反了。另外,整个过程没有一步步展示给大家看,没有完整的证据链条,怀疑送检物事前被调包或是别的什么手段,也属正常。
该文认为,公众关心异物是鸭脖还是老鼠头,其实是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和敏感。在人工智能的时代,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已经日益凸显为重要问题,影像都不一定是真相。公众固然需要保持理性和客观,但事关舌尖上的安全,没有展示调查过程,也没有出具权威报告,确实很难让人相信“眼见为实”。至此,明白了舆论因何发酵,还请理解公众对一个鸭脖的敏感。
03
舆情回应的正确方式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文,从“水果捞纠纷”事件中可以看到,公众对于市场公平、合规经营、消费者权益保持高度关注,警方两次回应未能平息舆论情绪,折射的是公众对于不当处罚助长不正之风,甚至进一步损害警方及整个社会公信力的担忧。
那么,怎样才是打开舆情回应的正确方式呢?
第一时间发声 避免谣言传播
在发现网络舆情后,要抓住第一时间原则,把握舆情话语权和主动权。应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介入,及时应对,尽早控制住舆情扩散,力争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避免产生蝴蝶效应。
正面回应舆论 避免话题转移
在实际的舆情工作中,部分人员对舆情影响敏感性不够,存在一定的轻视或者是忽视舆情工作的情况,容易模糊焦点问题,避重就轻。这样容易导致次生舆情的发生以及谣言的蔓延,产生恶劣后果,影响后续的舆情工作进展和舆情处理难度。
回应准确真实 及时联动处置
一盒小小的“水果捞”,最后变成引发舆情风暴的新闻事件,并且至少在一定时间内,对当事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就提醒相关部门,不管发生任何争端,有关部门要平息舆论,首先要弄清楚缘由,处理相关纠纷要准确,回应社会关切要真实。
此事涉及治安管理与市场监管,理应由警方和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回应,但遗憾的是,在警方的两次通报中,均未提及摊贩是否有“鬼秤”行为。要解决关注背后的关切,拨开迷雾,把问题“火源”掐灭,才不用频频救火。
- 阅 读 推 荐 -
蹭流量、博眼球、恶意炒作......如何守好直播底线?
关于本轮强降雨的六个谣言,我们找到了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