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教育评论员丨李宇欣
全文共2586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沸沸扬扬的“网红举报新东方”一事,又有了戏剧性的新进展。
8月14日晚,网红“铁头”在某平台为农产品直播带货,结果被围观网友疯狂嘲讽,同时,还有不少自称“家长”的网友冲进直播间:“买了两份,一份退货,一份送检”“我从来不退货,但这次他卖什么,我买,买了就退货”……

部分网友评论,图源网络
最终,这场直播在进行了一个小时左右后草草收场。未经证实的数据显示,“铁头”当晚一共只卖出去7万多元商品,其中包括网友说的“买了之后直接退货”的。就连跟“铁头”有合作的商家也都纷纷被牵连,纷纷道歉并宣布终止合作。
有网友如此评论:这位曾经战无不胜的靠打假扬名的网红,这次是真的踢到家长这块钢板了。
当然,目前这个事依然没有尘埃落定,具体结果还有待杭州教育主管部门详细调查后公布结果。
但还有很多人至今不能理解,网红打假,不都是为了家长们好吗?为什么家长们这次反而出奇地集体愤怒了呢?
对此,我们先不去纠缠这次风波中的细节,而是先跟大家分享几个今年高考录取季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云南。来自云南德宏一个偏远山村的少年姚胜旺,今年考上了大连理工大学。当邮递员将录取通知书送到姚胜旺家里时,他刚从地里挖完生姜回来,沾满泥土的双手还没来记得洗,他就用这双沾满泥土的手,在快递签收单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邮递员送来录取通知书时,姚胜旺背着刚从地里挖的姜回来,手上沾满泥土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四川泸州。来自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朝阳村的张裕鑫,今年以理科654分的成绩被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录取。当录取通知书送达时,这位男孩正在田里帮家里打谷子,额头上全是汗珠。
张裕鑫正在签收录取通知书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四川资阳。资阳女孩陈琳今年考了680.5分,顺利被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录取。光环的背后,是这个女孩不为人知的励志故事:陈琳还有个弟弟,父母靠卖菜为生。每天早上四点半,姐弟俩都要随父母到城里打工,白天父亲卖菜,母亲去工地做零工。就是陈琳父亲菜摊旁的这根小木凳,支撑着女孩完成了多年的学习,并在这个夏天让梦想照进了现实。
守着菜摊学习的陈琳
官方媒体如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也都关注到了这些追梦的少年并不吝赞美。光明日报评论文章称,在这些故事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少年们的奋斗,还感受到了时代跃动的脉搏。
当然,换一个角度来说,三位少年是不是分数时代下的产物呢?是不是都在试图通过考试改变命运呢?三个都是。那为何从官方舆论再到公众评论,大家对此都是充满赞美呢?因为他们的经历,非常符合中国人传承了几千年的朴素价值观: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可能有人会问,这些故事跟杭州新东方这次的风波有何关系呢?
有家长已经在社交媒体上给出了答案:他(网红“铁头”)不知道他的行为断了多少普通孩子试图通过读书向上攀爬的通道。

这样最真实的家长心声,也正是当下现实的最生动映照——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对教育的重视,依然是个体以及家庭试图去改变命运的重要路径。
可能有人会据此又产生新的疑问:既然教育如此重要,国家为何要对校外培训出手呢?
这也是在不少新闻的评论区,这位网红的支持者们所持的一种言论:国家都说了不能补课,你们为什么还要骂他(网红“铁头”)呢?
这其实就涉及到两个常识:
第一个常识:国家到底有没有说过中小学生不能补课。
我们来看政策原话——
2021年的“双减”政策中,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教育部给出过五个管理原则:一是坚持从严审批机构;二是严禁资本化运作;三是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四是严控学科类培训机构开班时间;五是学科类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
具体到杭州,根据杭州官方发布的《杭州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实施方案》来看,主要强调了几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控制培训结束时间,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线上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不得留课后作业。
也就是说,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具体到杭州,从政策角度,官方从来就没有说过“不能补课”这样的话,从始至终,政策强调的都是规范:时间不能违规,内容不能超纲,费用不能乱收。
换句话说,我们的“双减”政策的本质,从规定出台之初,就不是对补课一棒子打死,而是一直在强调“规范”。
第二个常识:教育如此重要,国家为何要对教培出重拳?
答案很简单,我们重视教育,但坚决拒绝变形走样的畸形教育。
相信不少家长都还有这样的记忆:前些年,部分教培机构大肆渲染焦虑、贩卖焦虑、超前教学、超纲教学、师资混乱,这些做法,不但伤害了家长当下的现实利益,而且从长远而言,这种做法破坏的是教育生态,毁掉的可能是一代人。
这绝非危言耸听。在今年5月29日,央视《新闻联播》在当天的头条,用了足足10分钟,全面报道了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相关规划和方向。
如果要简单概括当天的报道,就是一句话:
中国未来的目标,是要完成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这样一个系统性的跃升和质变。未来的中国,不需要“书呆子”,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需要的是有原始创新能力的人才。
基于这样的长远考虑,与之背道而驰的教育功利化被打击,这是必然的。鼓吹焦虑、拔苗助长的培训市场被规范化,也是必然的。
所以,我们必须要清楚地看到,“双减”和考试,并非对立关系。它反对的不是考试,而是反对机械应试、反对唯分数论成为选拔唯一标准、反对死读书和读死书。
基于这点,如果有任何教培机构胆敢“踩线”,胆敢破坏教育生态,那就必须旗帜鲜明地重拳打击;
但是,如果有人要故意念歪“双减”的经,甚至大肆鼓吹“不学无术”论,那也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

因为这样的观念,踢到的不只是家长这块钢板,而是中国人最传统的价值观——如果连勤奋读书都成了一种过错,我们又该追求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呢?
这样的观念,踢翻的也不只是一张书桌,而是无数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机会——你可以自己选择不学,但所谓“教育公平”,绝对不等于“大家都不学”。
END
排版丨周怡心
多地宣布:开学行课时间有变!成都学校:暂未接到通知

卖房回农村,成都夫妻把乡村院子变成幼儿园

网红“大战”新东方:越是无知者,越是有莫名奇怪的勇气和自豪

老师暑假里发个朋友圈,得罪谁了?

开了若干次家庭会议后,我和女儿决定放弃普高
好多学校都在招“编外”教师,开学遇到“编外”老师,和其他班会有啥区别吗?

下一篇:刘海洗完翘起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