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如何壮大县域经济,激活发展潜力板
华地行土地说
2023-09-02 18:11:34

原标题:研究|如何壮大县域经济,激活发展潜力板

编者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承上启下、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战场之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夯实县域经济基础、发挥县域战略作用,是广东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①土地资源流动受阻

土地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在粗放的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县域的产业和建设用地资源被低效利用。僵化的土地要素市场难以形成有活力的发展因子,不仅对当地传统产业发展造成了影响,还使得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失去了“闪转腾挪”空间,阻碍了新兴产业生根发芽。

②县域经济布局不合理

与一般的区域经济规划形式相比,许多县域的区域规划以及地理空间划分较为单一,这主要是由于县域经济的布局并不合理。另外,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不断出台了各式各样的优惠政策以及相关指令性文件。在合理规划县域经济布局的过程中,部分人员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以及规划意识,从而导致具体的规划方式比较单一,所规划出来的具体空间布局形式也非常简单,以及县域经济布局内部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出现许多问题。

③县域产业层次较低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为了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采取了区域规划的形式,通过对县域整体布局进行合理完善的形式,优化县域的整体布局以及整体结构,调整县域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势以及发展方向。

首先,不仅县域经济结构比较单一,而且县域经济布局内部的各类产业层次也较低,三次产业之间不存在较为典型化以及个性化的发展模式与融合模式。并且在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以及偏远地区内部,主要是以发展第一产业(农业)为主,并没有着重发展第二、三产业,从而导致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出现了不均衡问题。

④科技创新资源贫瘠

由于体制、机制和历史等原因,科技创新要素、能力和成果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在我国乡村地区以及县域地区内部并不具备极强的教育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各式各样的技术研究问题。而且科研水平高的区域未能对县域形成足够的辐射、溢出和带动效应,难以成为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致使部分县域沦为创新时代的“穷乡僻壤”,无法形成“科创—制造”双向联动、协调发展的良性局面,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失去了内生动力。

⑤治理理念及方式落后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等方面对县域进行了大量投入,但社会事业发展仍然面临制度性、技术性、操作性难题,供给质量与服务水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公共服务相对滞后,民生“短板”突出,共享发展任务艰巨。社会治理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

另外,部分基层官员受困于“文牍主义”,频繁的文山会海、不断的请示汇报和报送材料,成为广大基层干部的负担,影响了解决基层和企业问题等方面的精力投入,亟待建立健全党领导下的新型治理体系。

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①健全土地要素市场

建立健全土地要素市场,促进要素流动,释放土地权能。按照因地制宜、一县一策的方式,建立健全土地要素市场。对历史上形成的违法用地行为,探索建立地方政府简易处罚机制,平衡执法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尝试推动轻微违法用地当事人积极支持“三旧”改造,加快土地要素的激活效率。支持增减挂钩、拆旧复垦结余指标在区域内流转,并根据实际需要安排用于城镇建设,拆旧建新实现分离管理。

②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县域经济要因地制宜、因县施策抓好产业培育,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打造一批产业强县。大力发展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支持大中城市疏解产业向县域延伸、引导产业有序梯度转移,最大力度兴产业、强要素。提升产业平台功能,根据需要配置公共配套设施,引导县域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健全商贸流通网络,发展物流中心和专业市场,打造工业品和农产品分拨中转地。

周边县域加快融入“双区”发展,瞄准“双十”产业集群构建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抓好产业联城兴县富民。沿海县域加强开放型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注入“蓝色动力”,积极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省际边界县域加强生态资源综合利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深化跨区产业合作,大力发展资源环保产业。

③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

县城建设发展关系县城乃至全县域的民生质量,更是县域经济中是区域发展的核心,把县城做大做强做好才能提升本地居民的城镇化进程。对此,一是要持续完善县域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城区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力度,集中发展分散性城市服务体系,围绕县域城市居民需求,提供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的新型城市中心,提升城镇居民生活品质。

二是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地区延伸。进一步补齐补强县城短板弱项,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建设,促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县城发展质量,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地区延伸,让县域内农村人口在不进行居住地空间迁移的情况下,也能够享受基本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和城市文明生活。

④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县域经济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探索建立起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一方面,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提升县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推动形成资源集约利用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监管体系,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积极探索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水利、生态旅游等绿色发展业态,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通道。

⑤创新行政管理机制

实施简政放权和容错考核机制,营造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通过推进扩权强县和强县扩权改革、镇街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抓好改革赋能。探索建立省级部门与县域行政管理沟通对接的“直通车”制度,在重点项目报批、财政收支分配、专项资金投放、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压缩行政管理层级,条件成熟的县推行“单列县(市)”制度,赋予地级市部分权力。创新党政干部监管和激励机制,建立扁平化、网络化治理结构和容错考核机制,对有利于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鼓励党政干部大胆推进尝试,让广大基层干部“想改革、谋改革、敢改革”。

总结

扎实推进广东高质量发展,广大县域所承担的任务更为艰巨。应当正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充分利用战略机遇期,精准施策找准突破口,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县域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刘... 其实,刘备在白门楼补刀送走吕布,主要有三方面原因,而且这并不影响刘备重仁义的人设。 其一,刘备和吕布...
全球顶级电音节亚洲首站为何情定... 界面新闻记者 | 方卓然 界面新闻编辑 | 庄键 2025年11月22日,上海黄浦江畔的科技展馆...
湖南嘉禾几名女士在出租房卫生间... “太可怕了,太气人了,我们的隐私都没有了!” 近日,在湖南嘉禾县,几名女士合租房的卫生间内发现了一个...
原创 开... 标题:开心一笑:我揽着表姐逛街忽遇女友,她二话没说一个大嘴巴…… 在那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正和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