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何留住“读书种子”?
长安街知事
2023-07-24 17:06:03
0

原标题:今天,如何留住“读书种子”?

绛先生在《我们仨》里分享了这么一则故事。

在一次家庭聚会中,院子里一群小孩子在吵吵闹闹地玩,她11岁的女儿圆圆则在读书,把书翻得满地都是——

“我公公考问了她读的《少年》,又考考她别方面的学问,大为惊奇,好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认定她是‘吾家读书种子也’!从此健汝跃居心上第一位。他曾对钟书的二弟、三弟说,他们的这个那个儿子,资质属某等某等,‘吾家读书种子,唯健汝一人耳’。”

何谓“读书种子”,竟然让一位国学大师如此欣喜?

《山谷别集》中说:“四民皆当世业,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宋·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也有类似记载。

“读书种子”,士之典范。志于道,据于仁,依于德,立于礼。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一)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读书的传统。

在没有条件读书的情况下,西汉的匡衡,“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东晋的车胤,“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而东晋的孙康,则“家贫常映雪读书”。

在没有时间读书的时候,隋朝的李密,赶路时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读留下了“牛角挂书”的典故;西汉的朱买臣,边砍柴边看书,“负薪读书”成就一段佳话。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无论名门士族,还是寒门蓬户,都很重视“耕读传家”。“晴耕雨读”,或者“亦耕亦读”,也成为一代代中国人、一世世中国家庭,所躬行、崇尚的生活方式。

有庞大的读书群体和深厚的读书氛围打底,才会涌现出自小便颇有慧根、焕发书卷气的“读书种子”,同时推动形成一个时代的文化盛况。

正如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言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二)

走过书信时代,经过电邮时代,来到读“屏”时代,网页挤占书页,“输写”代替书写。今天,我们还像古人一样热爱读书吗?

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3.33本。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国民人均读书量统计,排名第一的以色列,其国民一年的人均读书量为64本。跟随其后的,俄罗斯55本,日本40本,法国20本。看起来,在世界范围内,我国国民并不在“爱读书”之列。

成年人如是,“读书娃”的情况也不乐观。

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1.14本,虽是比家中长辈多,可多半也是课业要求。不少家长还发现,在多种阅读媒介的当下,孩子们更愿意听书听故事看视频,而非捧起一本纸质书翻阅。

从前古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读,没有时间硬挤时间“悬梁刺股”也要读。可如今,书籍容易购入,阅读环境更好,但兴致勃勃、精挑细选购入的书籍,许多封面落灰了都没拆;尽管历年新岁计划总不忘列上读书,却坚持不了几天便搁浅;好不容易打开的书本,也有太多理由被冷落一旁,等到想起时已忘了翻至何处……

古人有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今时今人于书中所得,莫不是只能浅尝辄止了?

(三)

“蹉跎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今天的我们,还认同“读书好”的价值导向吗?

“书到用时方恨少”。每到临江揽月、登高望远之时,每当撰文写词、抓耳挠腮之际,多少人都痛心疾首自嘲没文化,由此暗下多读书的决心。

“学习型社会”快步到来。面对着知识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空前巨变,非读书,无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观之长远,卷帙浩繁的古代典籍、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总需要有人去传承去守护。

所谓“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如果那些传承文化的人,只限于研究院所、馆阁之内,那么我们民族的文化结晶,长此以往会不会变成“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一门绝学?又或者,如果整个民族的读书根基削弱,未来还能不能找到“传之其人”的“人”?

远古遗存的吉光片羽,千载典籍的一纸一页,蕴含着先民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蕴含着生生不息、前行复苏的力量。

都不读书,哪来“读书种子”;没有“读书种子”,文化如何赓续?

(四)

迫切需要读书,却又难以好好读完一本书,这是个体关于阅读的焦虑,同样是关乎民族文化赓续与传承的焦虑。

绵延千年的阅读传统、文化积淀,理当成为我们爱读书、善读书的基础。可为什么很多人,却越来越拿不起书本了呢?

有人说工作过于繁忙。每天早出晚归,从睁眼忙到闭眼,睡觉的时间都不够,哪里有心思精力翻开书页。职场竞争空前内卷,现实社会压力山大,好不容易闲下来了,总需要休息休息,轻松娱乐一下不过分吧?

有人说打发时间的娱乐过于多样。大块的周末以及节假日,可以用来度假出游、奔赴远方,平常等公交等地铁的碎片时间,更是“一机在手,天下我有”,看视频追剧、刷微博聊八卦等皆不在话下。尤其占用时间的,便是短视频。数据显示,如今我国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已超过2.5个小时。

从图文到视频,碎片化、浅层次的阅读流行开来。为了抓住用户眼球,它们无不采用了一条高强度的刺激策略——避开铺垫,开局即高潮;爽点遍布,从头“爽”到尾。

“他们取悦我们,也在驯化我们”。当“投喂”越来越低智,深阅读能力“长期赋闲”,大脑则“用进废退”。

读书是件吃力的辛苦事,偶有豁然开朗之乐、若有所得之快,也必定是在一段“文化苦旅”之后。即便不说正襟危坐、冥思苦想,至少也得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习惯了看碎片化短视频的大脑,还能“勤奋”起来,去完成这么单调的工作,去发现100页之后的“那颗糖”吗?

照此下去,我们深阅读能力的消亡,需要多少年?

(五)

诚然,今时今日与古人读书所面临的具体环境已大不相同,以古时情境苛求当下并不现实。

我们不太可能时时都读书,却也不能完全不读书。君不见,在深层次、成体系的阅读减少后,许多人都患上了某些不“智”之症。

比如,文字失语、书写失能。从前提笔忘字,如今张嘴忘词。尤其是真到了需要逻辑严谨、词句优美表达的时刻,曾经“说得了英语,背得了古诗,解得了方程”的优等生,肚里的“墨水”似乎都逃之夭夭了。以至于有观察者感慨,“会写,已经成为少数媒体和作家掌握的特权。”

比如,专注度差。一份《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显示,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经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8秒。一个人每天面对屏幕至少150次,平均每6.5分钟看一次手机。随着人们的时间与注意力被不断切割,专注力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比如,思考力弱。早在1970年,阿尔文·托夫勒就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指出,人们在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过程中,如果信息量超出个体有效处理能力,那么他们面对信息的分析决策能力就会下降,长此以往将损害我们的思考能力。“信息超载”的预言,正是现代人生活的常态。海量信息、真知难觅,亦是现代人面临的真实情境。

浮光掠影的浏览,走马观花的获取,与深阅读截然不同。

正因在每一篇文章、每一个页面上停留的时间都比较短,往往还来不及建构起真正重要的意义、接收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便匆匆赶往下一个目的地,于是在“盲”碌的奔波之中,时间流走了,似乎看了很多,却少有感悟,更少有沉淀下思想的成长。

(六)

当代人固然无法退回到“从前慢”的无网时代,但完全可以有意识地对冲网络的负面影响。

就我国来说,“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已被明确为十四五时期的战略目标。从东部沿海到西部边陲,从北国极地到南疆岛屿……全国已建成约3300家公共图书馆、10万多家实体书店、58.7万家农家书屋,形式多样、触手可及的阅读空间,正是涵育文明风尚的精神家园。

读书之事,看似没有门槛,实则门槛不低。除了激发内在需求,也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

大型商场遍地都是,实体书店能不能找到立锥之地;社区服务多种多样,有没有包括可亲可即的“阅读空间”……

一点一滴,潜移默化。真正在现代人的生活圈中植入深阅读,激发起他们对于文化的热爱,搭建好“兴趣阅读-深度阅读-持续阅读”的阶梯,也就是在畅通“热爱读书-读书种子-文化种子”的通道。

(七)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不见得每个人都是那颗“读书种子”,但却都可以成为“读书的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点自我提升的修炼,都在气质里、在谈吐中,在胸襟的无涯,在精神的丰饶。

文有脉,行必远。

翻开书吧,从哪一刻开始都不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刘... 帝王与臣子之间的情谊与信任,往往成为历史长河中最扣人心弦的片段。在三国故事里,刘备与赵云的关系更是被...
猪价下降,养殖为何还能盈利 经济日报记者 黄俊毅 近期,猪价调头向下,生猪和猪肉价格目前已连续6周呈现下跌趋势,仔猪价格连续15...
广东佛山26岁女子欲离婚遭丈夫... 澎湃新闻消息,广东佛山26岁女子欲离婚,丈夫开车撞击、捅刺致其死亡后一审被判死缓。随后,被害人家属向...
石禄生丨国运转折关头,他深受“... 中国历史数千年,社会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而每一次社会进步,往往有赖于与时代同频、为家国命运鼓而呼的开...
图书馆暑期为何一座难求 8月26日上午8点,距离成都图书馆主题分馆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开馆还有一个小时,有不少年轻人已经在馆外...
原创 尤... 离夏季转会窗关闭越来越近,斑马军团尤文图斯的各项剩余转会工作急需一个确切答案。 截至目前,尤文管理层...
原创 伊... 伊朗高层突然公开指责俄罗斯向以色列泄露机密情报,导致核设施遭精准打击,这场盟友之间的“背后捅刀”戏码...
佩茨:最终梦想是加盟利物浦,不... 直播吧8月28日讯 洛杉矶银河前锋佩茨接受了媒体的采访,表示自己的最终梦想是加盟利物浦。 佩茨说道:...
低空经济加速起飞,新专业如何满... 近日,教育部发布《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从申报的专业类型来看,2025年度...
探访广药白云山:科技创新如何重... 全球医药巨头的成长密码究竟是什么? 这一问题曾引发行业研究者的深入探讨。不过,回顾众多巨头的发展历程...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就业?2025... 今天,“2025人力资本发展大会暨AI+就业增智赋能计划启动仪式”在上海徐汇西岸举行,大会已连续举办...
学编程的机构排名榜:小白如何选... 嘿,朋友们!如果你正想着学编程,但面对一堆机构眼花缭乱,别急,今天我来聊聊“学编程的机构排名榜”这事...
原创 为... 8月26日,位于广东省江门市的地下700米深处,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正式投入科学运行...
浙江省文旅厅推文:当思鲁迅为何... 近日,绍兴鲁迅故里景区大门口最具标志性的“鲁迅夹烟”景墙被投诉事件引发广泛讨论。投诉者认为原画是鲁迅...
青年创客为何奔赴这个小镇?听他... 从仅剩9户人家的“废墟”到吸引2000多青年创客扎根的“梦墟”,开平市塘口镇塘口墟书写了现代化乡村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