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作为本届峰会的重要活动之一,30日下午,由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福建省大数据集团共同主办的全空间无人体系产业发展大会(下文简称“发展大会”)成功举办。
在大会现场,数字福建体验区专门设立了“全空间无人体系”展位,凸显了全空间无人体系所代表的低空经济,同时也有数字经济的属性。
是低空经济,也是数字经济
正如今日我国的汽车产业正从燃油向着电动化转型,私家车里不但多了“冰箱彩电大沙发”,也变身为高度智能化且时刻网络在线的设备。
今天的低空飞行器也是如此,它不单单是机电设备、硬件设备,也更为注重软件体系、网络连接和数据传输,每次飞行都将产生大量数据,甚至其运营的重要目标就是为了生成数据,比如生成交通(不论是地面还是航道)状况的数据、三维建模数据、取证或直播的视频数据、城市治理数据、巡检业务、海域巡查数据、环保监测数据等等。
而如何将生成的数据用起来,相关业务正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飞行活动所产生的各类数据也是一种重要资产,所以我们发现,在全空间无人体系产业中,如福建省大数据集团这样的大型省管国有企业也正积极参与。
作为省级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和政务信息系统的业务单位,福建省大数据集团可以更好将交通、环境、城市等空中巡检作业产生的数据融入到政务系统中,更好地挖掘数据,让低空飞行活动更好地服务于政务、交通管理、环境监管与治理等,并有望实现这些数据在省域范围内网络、云、平台等系统内的流动与共享等。
而全省数据一张网,也更利于低空飞行活动和全空间无人体系应用的经验推广,并快速普及最优技术方案,持续放大低空经济的效益。
安全是产业发展的根基
本届全空间无人体系产业发展大会的主题是“安全筑基 数据驱动”,诸多嘉宾的会议发言都聚焦“安全可控”——这不只是空间无人体系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词,也是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在当下机遇期里,要实现规模化、可持续、高质量地快速发展的关键。
全空间无人体系是涵盖无人船、无人车、无人机、机器人等无人装备协同作业的一套运行和保障的体系。放眼全球,这样的全空间无人体系发展是没有先例可参考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说我国是全球范围内的先行者,所以安全健康发展既是低空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全空间无人体系产业发展的主题。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宏光展出的JS2000整机救生降落伞系统。该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快速主动开伞,有效保障人员和设备安全,同时为地面人员提供避让时间,减少地面附加伤害,这无疑是给低空飞行器的安全加上了一道保险。
安全是低空飞行的底线,是低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筑牢基础,在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层面,需要一系列法规标准的出台与实施,为产业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这给政府等监管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管得住,才能放得开”;也要求行业管理者、从业者、投资者不断强化法规意识,要主动去清晰理解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共同守护行业共赴的这片蓝海。
行动起来,以技术来为安全筑基
要筑牢安全底线,在技术层面,则必须将行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落实、贯彻到无人产品的开发上,通过对风险的认真评估与应对准备,实现未雨绸缪。
全空间无人体系内的无人装备,是空中、地面、海上的智能体,从飞行控制、数据链、地面站系统,到数据的采集、存储、应用等,客观来说,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
守护低空安全,必不可缺的是对无人机的反制和拦截措施。图为大会上展出的、针对小型无人机的硬杀伤系统:“光箭-21”车载激光反无人系统。该系统能通过侦察、跟踪并锁定目标,发射高能激光毁伤目标。
这要求全行业要继续在关乎行业发展根基的安全方面夯实基础、做足技术准备。本次大会上,“天盾”智卫安防体系首次正式亮相,这是针对无人机“黑飞”问题的解决方案,重新定义了低空安全边界。我们也看到了“中航空管云”低空运行监管服务平台,该平台围绕“低空空域感知、低空飞行服务、政府协同监管”提供了全套解决方案。
生态协同,一家难以独大
全空间无人体系产业是汇聚了海陆空、智能化、数字化等特征的无人产品的全新组合,也是多个产业正在结成的全新联盟,将在融合重构后组成了创新业态。
这是一个饱含发展机遇与市场商机的庞大生态系统。一个蕴含着数以亿计规模的市场空间。难以一家独大,更不可能由一家或少数几家头部厂商的产品就实现大部分场景的覆盖。
低空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越来越多、创新能力很强的中小型企业的参与。这些企业通过捕捉细分领域的客户需求、挖掘细分市场空间,通过“生态协同”,成为企业生态链上的“配套补位”,担当起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角色,最终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利基市场”,并凭借服务上的快速响应、敏捷创新、产品的快速落地等优势,在一个个“巨头不愿做不能做”的细分场景里构筑起自身的护城河。
需求细分,中小企业的“利基市场”
以民用无人机为例,当前国内无人机行业,以大疆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尽管在行业内技术实力较强,但其产品毕竟是标准化的,这就意味着其难以覆盖垂直领域深度需求,由此留下了技术适配、场景定制等需求缺口,且这个缺口市场很大。而我国农业、工业、矿区、森林消防、应急救援等需求场景对无人机产品其实有着高度定制化、特殊的需求。
行业的应用场景、需求等正不断细化、细分。
在这些场景中使用无人机,一种解决方案是对大疆等品牌的行业级工业级无人机做改装适配,加装该场景下所需的特殊传感器、功能模块;第二种解决方案是,让中小型无人机厂商来按客户需求来做产品特性上的高度定制化、根据地域需求来做本地化等。
对比大型厂商,中小型企业可更快速地响应用户需求、快速适配、将产品/服务落地。比如,在本次大会的展区,就有小型无人机企业展示了围绕当地武夷山等山区的毛竹下山需求而展开的“细分”运输业务,还有一些企业展示了通过无人机来开展快速配送血液制品等服务。
从纸面到应用,每一步都有“价值”
在数据中国峰会现场的诸多展区里,我们都能看到各式无人机的身影,既有消费级的也有行业级工业级的,构型上从四旋翼到多旋翼,从复合构型(可垂直起降)到“翼龙”“海燕”这样的更大型固定翼无人机。
在无人机屡见不鲜背后,则是用途场景上的千差万别,而这正是成千上万个商机、市场需求。这些“商机”“需求”“价值”涵盖在飞行器制造、运营服务、航空培训、基础设施建设、MRO维护等一个个环节当中。
中国建设峰会上中国气象局现场体验区的“翼龙”-2H气象型无人机和“海燕”Ⅰ型大型气象探测无人机系统。对于这类大型无人机的使用是有这样一种可能的,专业公司来托管、运营,客户方选择服务上的“按次付费”或者短期租赁。
比如,低空飞行器的一大类用途是文旅观光、森林灭火、应急救援等,但在这些场景下,低空飞行器的使用“难度”是要比观光缆车、玻璃栈道、消防车、救护车等传统工具更高的,运维难度加大,当它们飞起来后,更依赖空地体系的支撑。这就必然会催生出如托管、代运营、代维护等各类服务需求,类似于当前民航运输业的飞机租赁中的“干租”和“湿租”。
未来一定会涌现出围绕这些应用场景的“服务”供应商,它们将向客户提供“按次付费”、短期租赁等服务,从而让客户摆脱低空飞行器的采购、运维上的高负担包袱。
全空间无人体系产业是创新业态
通过发展大会,我们发现,福建省已经将全空间无人体系产业发展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原因既有需求端的,也有产业端的。
从需求上来说,福建省地域特征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海交织、山高水深岛屿多,在交通受限、海域监管困难、灾害风险突出等治理难题之下,对“无人体系”有着天然的高需求。从产业上来说,八闽大地的产业涉及无人机、无人船舶、汽车制造集群、动力电池等领域,具备贯通“上游零部件—中游制造—下游场景”全链条的条件。因此,福建省政府选择推动全空间无人体系产业的发展,本质是在推动已有优势产业升级,并培育新兴产业业态。
结合先行先试、已有空间无人体系落地的合肥经验,正在描绘空天地海全域无人体系发展蓝图的福建行动,必然离不开来自政府的顶层统筹:通过资源配置、规划引导本地区的产业升级与转型,政府正在政策、资金等多方面条件持续支持,释放发展信心、鼓励企业破浪前行,并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等行业组织广泛参与。
低空经济的发展,耐心为要
一个新产业的蓬勃,离不开一家家企业的破土而出,它们将是空间无人体系产业、低空经济发展的主体,万物竞发之中,它们饱含对收获的希冀与野心,或新创不久、起于毫末、带着几分草莽,或正历经发展转型,准备在迎风起飞,它们将在市场的充分竞争中,迎击风浪,赢得技术、赢得客户,不断扩展着“无人”的应用场景。
但新技术的发展必然存在不确定性,新产品也会有它的成长成熟周期。当前,不论是全空间无人体系的大规模运营落地,还是低空经济万亿规模的市场大门打开,都离我们尚有一段距离,仍需要全行业一起携手“长跑”,需要参与各方有足够的耐心。只有耐心企业、耐心资本、耐心政府等各方一起,秉持“长期主义”理念,才能培育起未来之星。
文案:郑宇航
排版:蓝风
编审 | 监制:武晨、王兰
看航空融媒体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