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561字 | 阅读需6分钟
在北宋和辽朝的双雄对峙中,西夏是个不容忽视的存在。有人说辽朝之于北宋是战略压力,西夏之于北宋则是战术压力。西夏的国力灭不了北宋,但能够给北宋施加足够压力。西夏是哪儿冒出来的呢?概括起来,西夏源自古羌族的党项,跟着的鲜卑改姓拓跋,后唐朝赐姓李。
【夏州节度使】
党项是古羌族的一支,发源于松潘高原,曾臣服青海湖畔鲜卑的分支吐谷浑,因此首领姓鲜卑的拓跋。在南下中原的鲜卑人中,建立北魏的拓跋,成就高于建立燕国的慕容,党项人虽臣服慕容吐谷浑,却自称是北魏拓跋皇族之后,面子上不吃亏。党项首领拓跋赤辞降唐,唐太宗赐其姓李,封为西戎州都督。党项受到吐蕃逼迫,迁居陕北。
图-夏州1(统万城)
唐末天下大乱,拓跋思恭趁乱占据宥州(今陕西榆林靖边附近),靠近毛乌素沙地。拓跋思恭家族世代在夏州(今陕西宥州靖边统万城)、银州(今陕西榆林南)为官,祖父是夏州刺史拓跋乾晖。
黄巢起兵,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给唐朝造成巨大的生存压力,唐僖宗下诏各路诸侯勤王,拓跋思恭带着几万兵马来浑水摸鱼,立下大功。
881年(唐僖宗广明二年或中和元年、黄巢金统二年),拓跋思恭因破黄巢收复长安有功,唐僖宗封为夏州节度使(夏绥节度使),并赐姓李,封夏国公,改称李思恭。概括起来,西夏源自古羌族的党项,跟着的鲜卑改姓拓跋,后唐朝赐姓李。
882年(唐僖宗中和二年、黄巢金统三年),夏州节度使更名为定难军节度使。定难军在哪呢?在现在的内蒙古、陕西、宁夏交界地带。定难军下辖五州,夏州(今陕西榆林靖边统万城)、绥州(今陕西榆林绥德附近)、银州(今陕西榆林南)、宥州(今陕西榆林靖边附近)、静州(今陕西榆林米脂附近)。
出于习惯,五代时经常把节度使所在地的州称为某州节度使。比如赵匡胤,在后周时曾领过归德军节度使,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也称宋州节度使,宋朝的国号来源于此。依此类推,定难军节度使,不如夏州节度使听起来方便定位。
图-夏州(统万城)
夏州节度使首府在夏州,在今陕西榆林靖边县的白城子村,即五胡十六国时大夏国赫连勃勃修建的统万城。夏州本就是拓跋家族的活动区域,以前有名无分,唐僖宗承认了拓跋党项对夏绥银宥静地区的统治。
图-赫连勃勃的夏国
【西夏建立】
895年(唐昭宗乾宁二年), 拓跋思恭(李思恭)去世,儿子李仁佑死的早,孙子李彝昌年幼,李思恭之弟李思谏成为定难军之主。李思谏制定了符合定难军的发展思路,对强者称臣,扩大自己的势力。
图-毛乌素沙地农田1
定难军势力范围在黄土高原的陕北高原和毛乌素沙地,农业条件相对较差,仓库里没多少银子和粮食,没有本钱和中原王朝作对。
李思谏死后,定难军动荡不定,只是五代(含北宋初)打来打去,重心都放在中原地区,忽视了定难军的发展壮大。定难军先后臣服过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以及后来的北宋、辽、金、蒙古。中原走马灯式的换大王,定难军是管不着的,磕好自己的头就行了。
图-毛乌素沙地农田2
982年(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辽景宗乾亨四年),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以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降宋。李继捧放弃定难军的统治地位,到东京开封府朝觐,宋太宗授彰德军节度使,赐名赵保忠,二十年后死时宋真宗赠威塞军节度使。
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是李思恭族弟李思忠的玄孙,和定难军统治者的血缘较疏远,但李继迁不甘心家业就此坠地,带残部逃入地斤泽,实力逐渐扩大。李继迁趁北宋、辽连年交战之际,狂攻夏州,并归附北宋的死敌辽朝。
991年(北宋太宗淳化二年、辽圣宗统和九年),李继迁收复了祖业之地夏州,辽朝封其为西平王。
994年(北宋太宗淳化五年、辽圣宗统和十二年),北宋借坡下驴,授李继迁为夏州刺史兼定难军节度使。
1002年(北宋真宗咸平五年、辽圣宗统和二十年),李继迁攻陷北宋的西北头号重镇灵州(灵武),杀灵州知州裴济。李继迁和北宋斗了几十年,把宋太宗赵光义拖得精疲力竭,谁让你们杯酒释兵权呢。
1004年(北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李继迁死后,长子李德明继位辽朝西平王。
1006年(宋真宗景德三年、辽圣宗统和二十四年),李德明向宋廷请求归附,宋真宗封他为特进、检校太师兼侍中、持节都督夏州诸军事、行夏州刺史、上柱国、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州管内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西平王。
李德明的国策是“依辽和宋”,同时向辽、宋称臣,接受两国封号,并伺机向西发展,主要目标是西边的吐蕃和回鹘。
1023年(北宋真宗天圣元年、辽圣宗太平三年),西夏迁都兴州(今宁夏银川),位于黄河西岸,有黄河天险,不易被宋军攻下来,而且更便于向西用兵。
兴州号称“塞北江南”, 土地肥沃,且有黄河水灌之利,能种水稻,以及各种经济作物。李元昊还修建了一百多公里的昊王渠,粮食供应方面有了很大保障。
1033年(北宋仁宗明道二年、辽兴宗重熙二年),李元昊升兴州为兴庆府,大建宫殿。
1038年(北宋仁宗景祐五年、辽兴宗重熙七年),李元昊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称帝,是为夏景宗,国号“大夏”,名称来自其发迹之地夏州,史称“西夏”。李元昊废掉唐朝所赐李姓和北宋所赐赵姓,自称北魏皇室后裔,恢复拓跋氏,不过史学上普遍认为西夏王族姓李。
【西夏鼎盛】
西夏鼎盛时期,拥有夏、银、绥、宥、静、灵、会、胜、甘、凉、瓜、沙、肃数州之地,即河套与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大致是今宁夏全部,甘肃、内蒙古、陕西的部分地区。
图-西夏鼎盛时期势力范围
1044年(北宋仁宗庆历四年、西夏景宗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李元昊去帝号,西夏向宋称臣,北宋每年给岁币银7万2千两、绢15万3千匹、茶3万斤(包括基本的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以及各种节日增加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因合约订立年为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史称庆历和议。
西夏从1038年至1227年,立国一百八十九年,建都兴庆府一百八十九年。如果从881年拓跋思恭封夏国公开始算,西夏的国祚长达三百四十六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