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西、河南等多地出现严重干旱,媒体上关于上述地区水库干涸、水田干裂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5月14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气象干旱黄色预警。据实时气象监测,陕西、河南、甘肃等省份存在重度及以上气象干旱,其中陕西西南部、河南西部等地特旱。该预警信息同时预计,未来3天除江苏南部、广西大部有中到大雨以外,其余旱区少雨,气象干旱维持或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华南、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四川等地干旱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5月份以来,陕西、河南、江苏、湖北、广西等省区存在重旱。其中,陕西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部、江苏南部等地一度达到特旱级别。
本轮旱情为何来得如此迅猛?干旱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会持续多久?持续干旱对农业生产和作物保收会造成多大的不利影响?又应该如何应对?
围绕上述一系列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多位国内气象和农业领域的权威专家进行了深度采访。
如图示,陕西、甘肃和河南部分地区土壤重度缺墒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
今年的旱情是否正常?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公布的数据,2025年1月1日至5月6日,广西、安徽和江苏平均干旱天数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4月18日,全国中旱及以上干旱面积达201.8万平方公里,其中特旱面积47.7万平方公里。
与此同时,中央气象台近期连续发布多个气象干旱黄色预警。旱情涉及陕西、甘肃、河南、广西、江苏等多个省份。
今年的旱情到底是否正常?与往年相比有什么区别?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从目前情况看,确实全国多地相继出现了区域性气象干旱,有些已经缓解,如广西、云南;有些还在发展,如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河北等地。“从气候角度看,目前这些地区确实是干旱少雨的区域,多数地方还属于正常,但考虑到有些地区出现了重旱或特旱,就有些异常了。”
许小峰进一步向记者介绍,去年也发生了类似情况,春夏时节华北、江淮流域出现了大范围干旱,有些地方从时间和强度来看都出现了极值,今年会不会继续发展成去年的形势,还需要特别关注。根据气象业务部门的分析,未来一周旱情还不会缓解,且伴随高温天气的发展,形势可能会更加严峻。
全国气象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朱定真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讨论今年旱情是否异常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通常需要对比30年的平均状况来进行论证。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在全球变暖过程中,极端气候常态化的趋势确已出现,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这当中就包含了干旱、洪涝、台风等气候现象。
本轮干旱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公布的数据,尽管4月19日以来南方降水逐渐增多,华南气象干旱逐渐缓和,但4月下旬以来,陕西南部、河南西部、安徽和江苏中南部等地干旱又有所发展。
本轮干旱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会持续多久?
许小峰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国属于季风性气候区,降水在时空分布上并不均匀。一般情况下,每年4~5月雨带从华南登陆,7、8月份才到北方地区,造成北方春季降水少,易形成干旱。
“一方面,在降水不足情况下,随着春夏季来临,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陆地快速升温,蒸发量增大,也会导致干旱加剧。另一方面,我国华北、江淮一带又是农业种植区,农田需水量大,也是造成北方干旱灾害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小峰说,如果从近年来气候变化角度来考虑,确实存在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增加的情况,旱涝的强度、变化都出现异常,这也需要特别引起重视。
朱定真认为,从今年来看,前期降雨少,冷空气活动也少,导致这些区域降雨量“入不敷出”。随着全球变暖,学术上出现了一个“骤旱”的概念,也就是干旱的速度比以前加快了。比如过去需要1~2个月,现在1~2个星期就可能出现旱情,旱情发生的周期缩短了。但目前,对于骤旱判断的依据,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只是说出现了这个趋势。
“干旱往往是由于单一气团作用引起的,只有两种气团交汇在一起才会形成降雨。”朱定真进一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气象学上有一句话叫“涝一线,旱一片”。不管是大陆高压也好,副热带高压也好,都是一个面,是比较庞大的系统。所以,干旱往往会横跨多个省份。
谈及本轮干旱会持续多久的话题,许小峰表示,干旱发生需要一定时间,在空间上一般影响的范围也会比较大,需要从气候背景、大气环流演变、地球系统不同圈层状况的演变等多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和研判。所以,要以国家气候中心、气象中心等专业部门的预测为准。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
是否存在“干旱越厉害、汛情越严重”的说法
近日,北京降下冰雹的消息登上热搜。5月13日,在一阵强对流天气中,北京多地落下了冰雹。据公开消息,13日21时至21时30分,最大降水量出现在北京房山东风站,为34.3毫米。丰台、朝阳、房山等地出现冰雹,冰雹最大直径3至5厘米。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在旱情持续的同时,一些地区也已经进入防汛阶段。比如广西在经历秋、冬、春连旱后,可能将迎来暴雨集中期。据广西气象台消息,从5月14日开始,广西全区转为多降雨和强对流天气,强降雨落区主要在桂北,特点是面弱点强,以中雨为主,局部有暴雨。
记者注意到,在社交媒体上,有网友担忧,干旱越厉害,是否会导致汛期的汛情越严重?
对此,许小峰表示,我国属于季风性气候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从季节上看,目前出现南涝北旱的情况是正常的,关键还是要看旱涝出现的极端性。近期南方降雨强度加大,范围也不小,出现了一些极端天气,北方的干旱也持续发展,旱涝并存也是比较正常的。干旱越厉害、汛期的汛情越严重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也确实发生过这样的案例,但这并不是确定性的依据。
朱定真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我国幅员辽阔,一个地方出现干旱,另一个地方出现了汛情,也就是旱涝共存,这是一个常态化的现象。干旱地区一般是受单一气团的控制,地面的热力条件更好,所以一旦出现降水,更容易形成强降雨。但即便是不旱的地区,如果同样有好的热力条件和对流条件,也能出现强降雨。所以,不能说旱情越严重,降雨量就越大。
一台自走式喷灌机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麦田间作业 新华社发(徐宏星摄)
持续重旱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多大影响
近日,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夏粮已经进入产量形成关键期。河南、山西、陕西、江苏等地近期出现不同程度干旱,各地各部门抓紧有利时机全力以赴抗旱保收,精准施策守护粮食安全。
持续干旱气候会对农业生产带来多大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持续的重旱天气肯定会给农作物带来不利影响。如果没有降水或者水量不够,会对农作物形成产量带来比较大的影响。“但我们也要看干旱发生的区域在哪里,是不是在粮食主产区,这一点很重要。”
李国祥进一步表示,河南是我国粮食主产区,陕西和甘肃并非粮食主产区。另外,当前时间段,田里面基本都是夏粮。去年,我国夏粮总产量接近1.5亿吨,占整个粮食总产量的20%左右。“所以,我认为本轮旱情不会对我国粮食产量造成太大影响。”
“但值得警惕的是,5月份是我国夏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因为6月就要开始收割了。”李国祥向记者表示,如果缺水,小麦生长量不足、植株不高,就可能影响收成。尤其是干旱发生的区域每年都是变化的,如果发生在灌溉条件不足的地方,或者是南方一些边远地区的山区,从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看,确实面临一些挑战。
许小峰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持续干旱甚至重旱,对农业肯定有影响,这需要农业、水利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及时调配水资源,加强灌溉,尽力降低干旱造成的影响。“我注意到水利部门提供的信息,今年全国水库蓄水总量较常年同期略偏多,这对于抗旱显然是有利的。从气象角度来说,要加强监测预报,提供及时的天气气候信息,同时还可以根据天气变化,在适当的条件下采取人工增雨作业,减缓旱情。”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财政部、应急管理部已预拨4000万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山西、广西、陕西三省(区)做好抗旱救灾工作,重点用于解决城乡居民用水困难,购买、租赁应急储水、净水、供水设备,组织人员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