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新闻里肯定都看见了。时隔两年后,重启的伊斯坦布尔谈判,俄乌双方再次不欢而散。
谈判结束后,俄方代表团团长,俄总统助理梅津斯基接受媒体采访时,还专门讲了一段300多年前,沙俄和瑞典的北方大战。梅津斯基强调,俄国跟有英法支援的瑞典王国,曾经打了整整27年。
梅津斯基的这番话暗示性很强,俄罗斯既然出手,就必须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不在乎战争会持续多久,付出多大代价。
很多人可能会说,这是东斯拉夫人的性格使然。这个民族素来习惯苦难,对损失的承受力异乎寻常。
而且,你看对面的乌克兰,不也是这样的性格?
但只说民族性格方面的原因,或许还是很难解释全部的。而且,俄罗斯和乌克兰都属于多民族国家,前线参战人员,也并非全是东斯拉夫人。
你看,这是俄军中的随军喇嘛,专门为蒙古族的俄军配备(比如,图瓦、卡尔梅克和布里亚特)。
目前,全球各国为了维持一定的武装力量,基本上都推行着以下两种模式——义务兵役制(征兵制)和募兵制(常见于英美德这些西方国家,类似于军队面向社会“招聘”)。
当代俄罗斯的兵役制度,则是上述两种形式的结合。但目前的俄军义务兵,一般不承担实战任务,不出境活动。
这项规定的诞生,源于九十年代的两次车臣战争。
上世纪90年代的第一次车臣战争,按照抚恤金的发放统计人数,俄军阵亡8000多人;第二次车臣战争,俄军阵亡3700多人。虽然跟如今的俄乌战争相比,死伤不算很多,但却均引起了全俄范围内民意压力。
最终,2002年,俄联邦政府出台法案,专门规定,“不派义务兵出境作战和参与高烈度战斗”。
目前,俄罗斯的现役武装力量人数为100万左右。
其中大约有70万俄军,被安排在境内“守家”。而且,这70万中的至少60万人,均属于前面说的那种“不出境作战”的义务兵。
可用于轮调到乌克兰前线作战的俄军,也就是30万人的规模。且均为面向社会招募,自愿参军的“合同兵”。
那么,咱们就有必要看看几个数据。
根据两家俄罗斯独立媒体收集的讣告信息。截止2025年5月5日,共有10.7万俄军被记录死在了俄乌前线。
从兵源地域上看,俄罗斯第一大城市莫斯科的阵亡率是全俄各行政区划平均值的九分之一;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是四分之一。
而这两个特大型国际城市,却拥有全俄12.4%的人口。光是首都莫斯科,其GDP就占了全俄GDP的五分之一以上。
再看阵亡人数排名靠前的这些地名,很多地方或许你之前都没有听说过。
叫“xx共和国”的,都是俄联邦境内的自治共和国,不是真正的主权国家,类似于少数民族自治区;再加上那些“xx边疆区”,典型的一堆——老少边穷地区。
对了,这里需要注意,莫斯科州和莫斯科市属于两回事儿——莫斯科州的行政中心为克拉斯诺戈尔斯克市,其辖区环绕莫斯科市但不包含莫斯科市本身。这种身份,咱们的河北人民应该是最懂的。
咱们再接着对比。
阵亡人数排名第一的巴什科尔托斯坦自治共和国,人口403万,战死4887人。
人口密度最大的俄联邦首都莫斯科1315.4万人,战死1297人。排名第27。
阵亡人数排名第40的圣彼得堡市,人口560万,战死1017人。
很明显,吸引老少边穷地区居民加入俄军的,主要还是经济方面的刺激。
按照现有规定,俄联邦政府将会为阵亡人员支付超过1300万卢布的抚恤金,其户籍所在地区政府还会再追加100-300万卢布。
参考联邦政府的公开数据,平均每名阵亡人员的支付额为15469996卢布(约合18.9万美元)。
这么一笔钱,对于大多数普通俄罗斯老百姓来说,属于妥妥的——巨款。
根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局数据做出的死亡赔偿金与地区年收入的对比数字——挣到这笔“巨款”,莫斯科人需要16年,而高加索地区的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和印古什的居民则需要整整46年。
当然,前提得是你已经有工作了。
到这儿,咱们就有必要接着看下一组数据。
阵亡的平均年龄约为37.7岁,都是考公务员不要、程序员下岗的尴尬中年人。
那么,咱们就可以勾勒出一个典型的俄乌前线战死者的画像——志愿参军的“合同兵”,农村或者小镇居民,年近中年,不排除曾有案底或者正在服刑。
他们年近中年,父母基本上得奔70了。
考虑到俄罗斯的人均寿命,他们中的很多,或许爹妈都没了——世界上最在乎他们死活的人已经不在了。
而他们当下最在乎的人,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好歹还能拿到那笔巨款抚恤金。
特别是那些有案底的,以及正在服刑的“囚犯兵”,不仅会留下抚恤金,还能让老婆孩子从受歧视的犯罪亲属,变成人人敬重的烈士家属。
一人战死,改变全家人命运。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了,你穷的实在不行了,找个厂子打螺丝,或者送外卖,维持温饱也还是可以的,怎么着那也比跑去战场上填线强啊?
但注意了,打螺丝,得有足够多的“厂子”,制造业发达;送外卖,要具备一定的居民人口密度。
以上两方面,俄罗斯都比较弱。
这就导致,俄罗斯底层的生存选择并不多,甚至有时候,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什么选择。
反倒是大量底层被吸引加入俄军送上前线后,不少醉醺醺的街溜子消失了,贫困家庭获得了丰厚的抚恤金和受人尊重的烈士家属身份...
所以,他们的阵亡,对社会和舆情的压力,或许并不如咱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相比之下,二三十年前的那两次车臣战争,前线作战的俄军,主要是征召来的义务兵,死在战场上的基本都是二十出头的青年人。
他们不是自愿参战的俄军,也没有高额津贴。车臣叛军更是不比乌军,手段残忍至极。
年轻义务兵们的死亡,让他们的妈妈陷入了无比的愤怒和绝望。因此,当年的俄罗斯“士兵母亲联盟”,以及相关的民意和舆论压力,曾对俄政府做出“不派义务兵出境作战”的立法,起了很大的促成作用。
(第一次车臣战争中,被叛军俘虏的俄军。年轻的他们大多遭到了虐杀)
所以,还是那句老话,一切军事活动的背后,都源于政治利益。而最终影响政治的,还得是经济因素。
经济规律即使在最黑暗、最无耻、道义上最不该运用它的地方,依然冰冷而残酷地有效。
长期的军事活动打到最后,主要就是财政问题,只要钱跟得上,伤亡率并不是最容易让一个政府崩盘的原因。
就看去年,俄联邦国防部长换成了一位经济学博士,战时经济学家别洛乌索夫,这项人事安排,就已经非常说明问题了。
俄罗斯当局基本是用十倍的人均收入来吸引底层老百姓加入俄军,百分之十几的死亡率,或许也算是他们可以接受的“命价”吧。
最后,讲个屠格涅夫的小说。
一地主太太听说自家的一个年轻佃户死了。这个二十岁的男青年是全村庄里最好的劳力。
青年下葬的当天,太太去探望了他守寡多年的母亲。
女人红着眼睛站在一张桌子前面,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汤来,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肚里去...
“天呀!”太太想道,“她在这种时候还能够吃东西!……她们这种庄家人真是心肠硬,全都是一样!”这时候太太记起来了:几年前她死掉了九岁的小女儿之后,她很悲痛,甚至都不肯住到彼得堡郊外美丽的别墅去,她宁愿在城里度过整个夏天。然而,这个女人却还继续在喝她的白菜汤。
太太还是忍不住问了:“塔尼亚”她说,“啊呀,你真叫我吃惊!难道你真的不喜欢你儿子吗?你怎么还有这样好的胃口?你怎么还能够喝这白菜汤?”
“我的瓦西亚死了,”妇人安静地说,悲哀的眼泪又沿着她憔悴的脸颊流下来,“自然我的日子也完了,我活活地给人把心挖了去。可汤是不应该糟蹋的,这里面放有盐呢!”
太太只是耸了耸肩,就走开了,在她看来,盐只是不值钱的东西。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和改编!
上一篇:磨憨口岸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