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糖可乐
为什么便宜的X光检查越来越少,而贵的CT、增强CT、核磁共振、PETCT等项目越来越多?
对此, 5月17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发文进行了释疑,文章作者为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殷嫔嫱。她在文中提到了几个原因,比如技术进步、临床需求变化、综合效益考量以及医疗资源配置等。她还建议患者去医院检查时,不妨问问医生为什么选择高端检查,了解更多关于自己身体的信息。
这篇文章取得了10万+的点击量,并上了微博热搜。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这个话题,背后还是对看病贵和过度医疗的忧虑。
毕竟,对一些症状轻微的患者多次CT扫描,进行过度影像学检查,是现实中很典型很常见的过度医疗行为之一。评论区不少网友抱怨,现在一进医院,首先就是一叠检查单去做仪器检查,医院动不动就要做CT,给人造成了经济负担不说,可能还会带来不必要的辐射暴露,也没有提供额外的诊断价值。
当然,这不是说医保局的科普没有价值,尽管只要稍微做点功课,患者和家属能明白做CT要比做X光精准,但很多人确实缺乏这方面的常识。
虽然都是通过放射技术成像来判断患者病情,但是X光检查和CT检查在成像原理和适用范围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X光检查是二维影像,利用单次X射线穿透成像,适合骨骼、胸部等部位的初步筛查;而CT通过多角度扫描和计算机三维重建,生成断层图像,能显示更多细节。
通俗来说,X光就是X光射线穿透身体只拍一张,而CT是围着器官转圈,一层一层拍。如果只是骨折、肺炎筛查,这类没有明确复杂病变的病情更合适X光检查;如果是肿瘤、脑出血等需精细诊断的疾病,就需要上CT。殷嫔嫱医生在文章里提到了一个例子,经常头痛的患者用CT检查发现大脑中有一个微小的肿瘤,而这X光下是很难发现。
如果患者认为医院要求做贵的检查,就是想捞钱,因为害怕被过度治疗、花冤枉钱,就拒绝CT检查,很可能会耽误病情。
医保局发文释疑,也是想引导大众走出观念误区,不要为了省钱而耽搁了治疗时机。
但前面说过,对很多人而言,检查价格贵、患者家庭难以承受,有没有有效的监管来尽量减少过度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和家庭对检查方案有不安和迷茫的时候,除了医生谁能帮助他们释疑解惑……这些恐怕才是“X光检查为何变少”这一追问背后最真实的民生痛点。
对于检查价格贵的问题,这一块,医疗管理部门其实也做了不少努力,尽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2024年11月20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的《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规定,统一整合规范现行放射检查项目,让放射检查项目立项更清楚、收费更明白,也将推动放射检查价格趋于合理。
最近一个月,有媒体关注到,上海、广东、福建、安徽等地相继出台放射类医疗服务调价方案,价格变化引人注目。不少常规影像检查项目价格呈现阶梯式下降。
以上海最新方案为例,磁共振平扫最低355元、增强CT最低不到270元;广东CT平扫/增强、磁共振等放射影像检查项目价格降幅达14%-40%。不止降价,上海、广东和福建还设置了收费上限,无论磁共振平扫还是CT增强,三地同时要求超过3个部位按3个部位收费,避免重复和不合理收费。
除了费用下调,各地推动检查结果互认,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现在推行的分病种付费,将整个治疗过程的费用打包,给以定额付费,以减少过度检查、过度用药和过度医疗。
但在实践中,对适度检查和过度检查难以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医院依然有过度操作的空间,检查的次数多了,整体的看病费用依然高企,患者对于降费的感受便不太明显,尤其不能理解为何看似不严重的小病,一上来也要做一系列的检查。
要让人们搞清楚X光检查和CT检查在治疗用途上的区别,并不难,难的是如何降低民众对影像检查的价格敏感度。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哪些检查是必要的,需要医疗部门持续答疑解惑,做好知识普及,但从根本上看,只有切断医院通过检查“创收”的牟利路径,让医生的诊疗行为不受利益驱动,才能化解大众对过度检查的担忧,提高医患之间的信任。
下一篇:鹅为什么那么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