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而再,再而三,在中国传统叙事结构里,“第三次”交流才能挖掘出真正的内容,最典型的就是刘备三顾茅庐才有隆中对。最近,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叒和新浪财经CEO邓庆旭对谈。恰好,这次坦诚的交流,也重点涉及谈了国家政策定力、过度资本化危机、产业破局角度这三个层次。如此精雕细琢的“第三次”的背后,魏建军的声音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划开了行业表面的光鲜。
繁荣背后的隐疾:资本狂欢与规则失序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智能化的作用下,肋生双翅腾飞,被冠以“换道超车”的美誉。但在魏建军眼中,这辆赛车正驶向危险的岔道。他以房地产行业某暴雷巨头来类比汽车行业,认为现在这样的企业已经存在,只是尚未爆发。这番预警并非危言耸听--当部分车企为抬高股价虚构销量、当供应链被恶性压榨至濒临断裂、当“0公里二手车”成为行业潜规则时,资本狂欢下的产业根基正在松动。
魏建军以价格战为例,揭示了畸形竞争的代价:“2、30万的车降到12、3万,如何保证质量?”在海外市场,这种无序更让中国品牌蒙羞--俄罗斯消费者面对半年降价5万的车型,对中国制造的信任正在瓦解。
面对“电动车是否替代所有能源”的行业迷思,魏建军给出了清醒答案:“技术要为社会服务,不是用来标榜的。”他认为,纯电领域已经被资本过度裹挟。他还特别提到了重点发展小型电动车,既契合城市出行需求,又能降低资源消耗。这种“技术向善”的理念,恰与国家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形成共振。
破局之道:全球化视野下的“全动力哲学”
当国内陷入内卷泥潭时,魏建军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无论是非洲的烈日下,还是俄罗斯的严寒中,长城以实践论证魏建军的判断:“汽车强国要为全球市场提供出行解决方案。”
这种全球化思维打破了技术路线的非此即彼。魏建军提出“全动力发展”战略:柴油、汽油、混动、纯电并行,根据不同市场需求定制方案。但全球化绝非简单的产品输出。魏建军反复强调“遵纪守法讲诚信”,将合规经营视为出海底线。他痛斥某些企业“在海外搞价格战、玩金融游戏”的短视行为:“汽车代表国家脸面,不能像马拉松选手吃兴奋剂。”这种认知,让长城在巴西、泰国等地建立起本土化研发中心,真正融入当地市场。
中国汽车出口这几年呈现出旺盛的态势,但魏建军却看到了繁荣背后的危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发声,唤起行业内的共鸣,共同捍卫中国汽车的荣誉。他的表态看似有些激进,实际上与国家战略相呼应。例如,国家倡导“一带一路” 倡议,鼓励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魏建军提出的中国汽车全球化的路径,也是为了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孤独的守夜人:在流量时代求真坚守
当被问及“是否感到孤独”时,魏建军的回答意味深长:“我只不过做了点良心上过得去的事。”这份淡然背后,是35年如一日的坚守。从手敲铁皮的作坊时代到智能制造的新纪元,他亲历了中国汽车从蹒跚学步到昂首阔步的全过程,也因此更懂得敬畏产业规律。
在行业中,众人皆醉的状态往往让清醒者倍感孤独。魏建军就是这样一位清醒者,面对行业中的种种乱象,他不吐不快。别人选择沉默,而他却勇敢地站出来发声,这种特质反映在长城汽车的产品上,就是对品质和技术的执着追求。长城汽车一直以来都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化,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汽车产品。
魏建军的“敢言”不是为了博取流量。当国家有关部门整治内卷竞争的策略出台,当“僵尸车坟场”印证他“二手车如废铁”的预言,当消费者逐渐认清降价狂欢背后的质量隐患,人们才发现:那些曾被视作“不合时宜”的警告,实则是行业稀缺的清醒剂。
长城汽车历经35年的发展,成为拥有8.2万员工、年产值数千亿、年销百万辆的大企业,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这背后离不开其独特的经营哲学--不随波逐流,不被资本裹挟,追求企业的长期价值,行稳致远。魏建军屡次发声,正是这种经营哲学的外在体现。他深知,企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资本的炒作和短期的市场份额,而是要建立在坚实的技术基础和良好的用户口碑之上。通过对行业问题的揭示和对正确发展方向的倡导,他希望引导长城汽车以及整个行业走向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同为企业掌舵人,有的惜字如金,有的侃侃而谈。魏建军近两年通过直播、采访、发布会等渠道频频发声,在逐步回归“华北汉子”形象的背后,也以“敢言”、“直言”成为了中国汽车的布道者。如今的行业格局,虽不像三国时期鼎足而立,也是群雄逐鹿,各有真章。有人认为”后来者总有机会“;也有探路扫雷的先行者负重前行。也许这样的发声只是百家一言,但对行业中的争议,起到了一些平衡作用。而这种平衡,是基于长城多年精研产品,以及魏建军个人勤恳敬业、“为爱发电”的底气。抛开金句带来轰动效应的背后,一位35年如一日的汽车人的执着,吾道不孤,值得尊敬。(除采访截图外,均为苏雨农摄影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