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被曝要求摆摊毕业生删视频一事引发广泛关注。据此前报道,当事女生李某称,学校老师给她打电话要求其下架视频,说影响到了学校声誉。
7月3日,学校工作人员表示,校方希望李某删除视频并非因为嫌弃其摆摊给母校丢脸,而是因为该视频的评论区里出现了大量宣扬“读书无用论”以及贬低高等教育的言论。其还表示,李某的涉事视频也引发了部分网友对校方的“网暴”。
争议视频显示,女生李某在镜头前展示学生证,苦笑自己就读于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花了十几个W毕业出来在摆摊卖冰淇淋”,感慨“四年本科一场空,简直是给母校丢脸了”。明眼人一看便知,当事人更多是在自嘲,并不是真的要吐槽学校。只是,评论区楼歪了,事情的发展慢慢不受控制起来。
视频下方的海量评论里,确实可见大量“读大学不如早赚钱”“文凭就是废纸”等极端言论。问题在于,校方一边公开表态“不歧视任何职业”,一边又私下要求删除视频,这种言行矛盾反而容易加深公众的不信任。更令人遗憾的是,校方在事件初期一度否认曾联系过李某,甚至关闭了官方账号评论区,这种回避姿态,无疑给本已敏感的舆论火上浇油。
其实,李某并非如部分网友臆测的“毕业即失业”——校方证实她曾在医院工作两年,后来才离职。摆摊对她而言,是过渡期的谋生手段,是为考编积攒资金的务实选择。视频中那句“给母校丢脸”的叹息,可以理解为一种压力和情绪的释放,表达自己的境遇和感受,这是她再正常不过的权利。这种复杂情绪本应被理解,却在传播中被简化为对学校的指控。
当然,学校也有现实的焦虑和难处:眼下正是高考招生录取的关键时刻,任何可能被贴上“负面”标签的信息,都足以让学校绷紧神经。学校担心摆摊视频影响招生和学校声誉,这种顾虑可以理解。但如果一所高校的声誉,轻易就能被一个毕业生的摆摊视频所败坏,这恰恰说明了其声誉的脆弱性:学校执着于管控毕业生眼中的“母校形象”,甚至要求删帖,更像是在面对潜在风险时的一种本能的甚至有些笨拙的防御反应。
不难发现,那些在评论区喧嚣的“读书无用论”其实站不住脚,而是社会对不同层次高校毕业生的刻板印象和双重标准。试想,如果是一名顶尖医学院的毕业生选择摆摊,舆论可能更多解读为“个人自由选择”或“人生体验”,甚至成为一段佳话;而一名民办本科毕业生做出同样的选择,却更容易被归咎于“个人能力不行”或“学校水平不行”。这种无处不在的学历歧视,才是“读书无用论”大有市场的深层次原因。
回到摆摊视频的处置上,相比沟通删视频的下下策,校方其实不妨以一种更加智慧的方式来应对,比如可以在视频的评论区里与网友互动引导,发表诸如“谁说你给母校丢脸了,每一个努力生活的毕业生都是母校的荣光”“既能穿白大褂,又能做冰淇淋,从医院辞职的你,也可以有更多的活法”等评论以正视听,在不动声色中体现格局和温度,或许才是扭转不利局面的关键。 □ 墨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