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中,晁盖的形象并不讨喜却又十分复杂。他出身郓城地主阶层,武艺尚可、性格豪爽,确实也有些义气,但他显然并不是一个“好领导”。于是问题来了:如果没有宋江,晁盖是否能一直稳坐梁山之主的位置?
说白了,很难。
一、晁盖的“托塔”不是神话,而是草率
晁盖有个响亮的外号:“托塔天王”。但和神通广大的哪吒他爹李靖不同,晁盖这“托塔”的由来实在有点草率。《水浒传》交代,他是因为听说西溪村的镇鬼青石塔招来了鬼怪,就怒气冲冲涉溪去把宝塔抢回来安在自己村口。听起来威风,其实细想一下就会发现——这是个脾气来得比脑子快的人。
他的行事风格贯穿始终——冲动、直来直去、不设防备。劫生辰纲这一出本是吴用主谋、刘唐牵线、晁盖出面,可一旦出了事,晁盖就束手无策。宋江冒死通风报信,他居然慌得问:“却是走那里去好?”这是抢了国库重金、犯了死罪的头号通缉犯的反应?晚上才开始收拾逃跑的行李,这样的领导,别说稳坐头把交椅,能不能逃出生天都难说。
二、不识人也不善用人
晁盖最大的短板之一,是他对人的判断力。一个典型例子是派刘唐下山送钱报恩。
刘唐是“赤发鬼”,脸上朱砂记、一身红毛,带刀闯郓城,这不是送礼,这是送人头。晁盖既不了解郓城当前风声紧、排查严,更没有判断到刘唐是雷横的“熟人”,在城里出现很容易被人认出抓走。
要不是宋江机警、当场遮掩,还带人替刘唐摆平了事情,估计这笔钱非但没送成,反而把晁盖的老底都抖出来。这样的判断力放在今天,估计连送快递都得天天误投。
更何况,晁盖后来在梁山也没展现出真正的组织力。他信得过的是原班七人团,外来投奔者都被边缘化。相比之下,宋江就懂得用人,无论是鲁智深、李逵,还是花荣、柴进,甚至“贼眉鼠眼”的时迁,他都能安排得当,建立起一整套梁山人才梯队。
三、冲锋在前,自己倒是挺英勇,队伍怎么办?
晁盖确实是个敢冲锋的主儿。宋江每次都劝他:“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小弟愿往。”表面是推让,实则是提醒:你是头领,得有全局观。
可晁盖偏不听。江州劫法场时,他亲自带兵奔赴,结果几乎被团灭,要不是李逵“黑旋风”杀进来乱砍一通,可能全军覆没。而曾头市一战,晁盖又是亲自犯险,中了史文恭一箭,当场重伤,后来气绝身亡。
他的死让梁山上下震惊,但对比之下,宋江复仇的方式更讲究策略。先是稳住军心,后分兵合围,最后亲手斩了史文恭为晁盖报仇。能力差距可谓一目了然。
四、没有宋江,谁来兜底?
很多人说,晁盖的死是宋江“逼的”,因为他人望渐盛,段景住送“照夜玉狮子”也送给了宋江而非晁盖。但这背后恰恰说明一个问题:晁盖并不具备绝对号召力。梁山好汉虽称他“哥哥”,但真正心悦诚服的并不多。智多星吴用、入云龙公孙胜、霹雳火秦明,这些有头脑、有战力的人物,大多是被宋江感召而来,并不是冲着晁盖。
没有宋江,梁山依然会有人来投,但来的人要么四散而去(比如林冲那类更信个人意志的),要么自立山头,形成内耗。晁盖本身缺乏组织整合能力,也缺乏统一意志、树立制度的本事。一群草莽聚在一起,只靠“义气”是维持不了长久的。
退一步说,就算没有宋江,也迟早会有“宋河”“宋海”这样的角色冒出来。晁盖坐不稳山寨的核心问题,在于他压不住场。
五、晁盖是领头羊,不是牧羊人
总结来说,晁盖是《水浒传》里的“发动者”型人物——他能带头干一票大的,冲得猛、杀得狠,但他不是一个组织者、整合者、领导者。他可以是火种,却不是炉火。他能点燃梁山的起义之火,却无法把这火控制好、烧得稳。
如果没有宋江,晁盖也许还能多活一阵子,但梁山不会有后来的“一百单八将”,更不会有聚义厅、三打祝家庄、攻破大名府、招安之路……他撑不起这么大一张网。江湖从来不缺敢动手的人,缺的是能聚众心、稳天下的大哥。宋江是这样的角色,晁盖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