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注意到,无论是解放军还是其他国家的军队,在军服左胸的位置上,通常会有一块特殊的“马赛克”?你可知道这块马赛克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吗?
这块“马赛克”其实是军人的勋表,源于17世纪的英国,并成为替代军人勋章和奖章的一种独特军队文化产物。在那个时期,随着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扩张,许多英军在南征北战中获得了大量的勋章。然而,佩戴这些勋章非常不便,因此有人创造性地将勋章的绶带拆解成小块,精心叠放并固定在军服的左胸部位。这样的设计不仅美观而简洁,还能一次性展示所有获得的荣誉,迅速被其他国家效仿并采纳。
在我国,早在清朝时期,就已经引入过勋表文化,而在民国时期亦有所延续。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当时我军内部制度尚不完善,勋表文化不太适合推广,于是只是在短暂的时间内进行了尝试,但最后被搁置,鲜有人关注。直到2023年,我国正式实施了《军人勋表管理规定》,才在勋表文化上开始对标西方,相关条例得以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尽管我国的勋表与西方国家类似,但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以美国军队的勋表为例,其样式与我军的勋表相似,但信息内容截然不同。美国的勋表主要列出军人所获得的各种勋章和奖章,而不会包含任何资历信息。而我国的勋表则更为全面,不仅展示了军人获得的勋章和奖章,还包括服役年限、所在岗位的等级以及其他相关资历信息,几乎可以被看作是军人的“户口本”。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勋表分为四大类,共有32种,包括荣誉表彰、服役经历、岗位职务层级和服役年限四个类别。
在佩戴勋表时,第一排中间的位置通常是个人最高岗位的职务层级标志。而其余的两侧及下方几排则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排列:首先是个人荣誉标志,然后是集体荣誉标志,接着依次为勋章、奖章、纪念章及其他项目的标志。此外,在荣誉的分类上,战时荣誉标志在前,平时荣誉标志则在后,全军共同标志排在最前,之后是不同军兵种及武警部队的标志。
勋表不仅能够体现个人的荣誉,还能够记录集体的成就,非常适合作为传递与演化军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每个军事强国都积极推广勋表的佩戴,因为它在身份识别、增强军人使命感、提升军队正规化与纪律性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