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5 日,宝马集团与中国科技企业 Momenta 的合作官宣,将开发基于AI大模型的辅助驾驶软件,目标直指“全场景、车位到车位”的无缝体验。
要知道,宝马是继奔驰、奥迪与 Momenta 达成合作后的最后一个BBA,这场 “德系严谨” 与 “中国速度” 的碰撞,为何最后选择牵手了Momenta,而不是选华为?给我几分钟带你盘清楚。
华为与Momenta智驾方案孰优孰劣?一直是不少人疑惑的问题。
其实分析来看,核心矛盾在于车企对主动控制权的争夺。
以赛力斯为例,虽通过问界系列获得收益,但涉及车标尺寸调整等基础决策仍需华为审批,所以从一定角度来看,会丧失不少主动权,这显然不是很多车企希望发生的。
而 Momenta 则是半开放模式,车企能深度参与算法逻辑。比如感知模型中对行人、非机动车的识别权重,可按车型定位调整。奇瑞风云 A9L 用其方案,能直接获得智驾系统决策权限,数据还能沉淀为自身技术资产;奔驰工程师可根据城乡路况优化参数,其 MB.OS 系统就嵌入了 Momenta 拆解的高精度地图解析能力,对外仍打奔驰标签。
这情形像极了在高级餐厅的常态,那位手艺精湛却极少露面的主厨,做的菜都标着xx餐厅的招牌标签,几乎没人会特意提及这位主厨,甚至都没听说过,但他的手法始终在行业和消费者心里立得住,构成了这种耐人寻味的模式。
再看目前的市场,据初步统计:2025年智驾市场90%份额由华为与Momenta瓜分,但两者形成互补态势。华为多数聚焦二三十万元以上高端市场,Momenta则受众10万级等更大范围的车型,推动智驾平权。
并且,Momenta60%的市占率意味着他的数据积累比谁都多,高端客户一堆,说明技术能够支撑起豪华品牌的一个需求。重点关键的是他懂规矩,车企想要自己掌控数据、定制功能都没问题。
因此,回到“是选 Momenta?不是选华为?”的问题,结果其实已经显而易见了。
更想掌握主动权的宝马,与理念一致、成熟完善的Momenta此番合作也是不出意料,毕竟简单大家可能没听过,但这位“主厨”与小米、丰田等各大车企的合作还是历历在目的。
当智能驾驶驶入 “深水区”,品牌光环已难成为打动用户的关键,真正能赢得信任的,是对用户真实场景的理解与技术的长期迭代力。宝马与 Momenta 的合作,或许正是 “1+1>2” 的生动诠释,一方带着百年制造积淀与严谨安全理念,一方握着新一代算法实力与中国路况洞见,二者合力,要在智能出行时代完成一次 “跨文化共振”。
在 AI 重新定义汽车的当下,宝马不再是那个疏离中国用户需求的 “德国工程师”,而是愿意扎进中国道路,一同 “深耕” 的同行者。
将来也会用户带来全场景、点到点的领航驾驶辅助功能,值得期待!
与其纠结 “为何不是华为”,不如看清智能驾驶的终极命题:谁能让车企在技术迭代中始终握紧方向盘?
宝马与Momenta的联姻,本质是一场关于“技术主权”的攻守道。在智能驾驶这场关乎未来的战役中,华为的全栈闭环模式虽能提供“交钥匙”方案,却也意味着车企需让渡部分决策权,从功能逻辑到数据归属,皆受制于技术供应商的生态规则。而Momenta的半开放架构,恰恰为宝马保留了“灵魂”:从感知模型的权重调整到数据资产的沉淀,车企始终掌握着定义产品DNA的主动权。
当然了,华为与Momenta智驾方案肯定不能用“孰优孰劣”来比较形容,毕竟二者的逻辑不同,大家怎么看呢?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