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发表七篇论文,任国际顶刊审稿人
一个医学本科生的“履历”为何引发质疑?
罗子甯是一个对科研近乎痴迷的学生。
国际顶刊审稿人,两年发表7篇论文——这样的履历,居然属于一名大三本科生?
7月17日,川北医学院通报调查结果,称这名本科生在奖项申请答辩的PPT里,成果表述不严谨引发质疑。而这名本科生在回应媒体时称,他没有抢别人的科研成果,也没有抄袭剽窃,都是团队一起拼出来的。
为何引发质疑?
列举的“成绩单”让人眼花缭乱
网传的答辩PPT里,川北医学院口腔医学院2022级本科生罗子甯的“成绩单”让人眼花缭乱:兼任多个顶级期刊审稿人;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自然·机器学习》《JAMA内科学》等顶刊发表7篇SCI,累计影响因子149。
PPT里还列举了他2024年的“战绩”:从《柳叶刀》到《自然》再到《JAMA》,这些学术界顶流期刊里都有他的名字——有时是第一作者,有时是通讯作者。
一个大三学生,真能牛成这样?有网友直接叫他“罗博士”,调侃称其科研能力超过很多博士。
成果是否真实?
论文均有DOI,参与3篇论文审稿
针对网友的质疑,川北医学院成立专项工作组,重点调查罗子甯的成果是不是真的。
对于罗子甯已经发表的那7篇论文,经工作组检索,截至7月16日,这7篇论文的期刊影响因子累计164.8,比网传的149还高。细看类型:1篇研究论文、1篇综述、1篇评论文章,这3篇他是第一作者,有老师指导参与;另外4篇评论文章,他是通讯作者。
罗子甯表示,他在PPT展示过程中未对已经发表的7篇论文的类型进行详细标识,引发了网友的误解,“在学校奖项的评选过程中,我的研究论文和综述已得专项满分。说论文的篇数,是想让老师和评委更充分地了解我们团队。”
“期刊发表论文通常分为Article(研究论文)、Meta analysis(荟萃分析)、Letter(评论)和Editorial(社论)等类型。Article是最主要的论文类型,是科研人员完整的研究结果。而Letter是学术评论,是作者的观点或对已发表文章的看法。从文献属性来看,只要是刊登在SCI收录期刊上的Letter,拥有DOI(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并被数据库检索,通常会被认定为正式科研成果。罗子甯发表的7篇文章均有DOI,这对于本科生来说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川北医学院科技处副处长吴昌强说。
经调查核实,罗子甯曾收到部分期刊的审稿邀请,并实际参与了3篇论文审稿。
他是怎样一个人?
对科研近乎痴迷,很有创新能力
川北医学院口腔医学院院长刘英教授,是罗子甯团队的指导老师之一。“他对科研近乎痴迷,有很强的执行能力,我给他提方向,他和他的团队很快就会落实。”刘英很欣赏罗子甯和他团队的科研能力,“他是一个热爱科研、很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学院给予他足够的支持和引导,让他一直保持科研的热情。”
刘正龙教授是学校计算机和高等数学课程的老师,也是罗子甯参加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的指导老师。“罗子甯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他经常在网上学习计算机课程,在人工智能和医学交叉方面较为擅长,具有较强的科研敏锐度与执行力。”刘教授说。
据介绍,罗子甯痴迷计算机,大一就一头扎进科研,先是拉了个计算机兴趣小组,后来直接在学校“表白墙”发布“组团搞科研”的招募令。大二那年,科研小组正式成立,成员全部来自本校,跨年级、跨专业,成员分成9个小组,既分工合作又各有侧重,最多时超过100人,现在还有70多人。
对话当事人
我是一个科研新兵很多地方做得不够规范
记者:
你真在顶刊当审稿人?罗子甯:我参与审稿是事实,并有邮件为证。当审稿人没有报酬,但是没钱我也要干,一是想让业内认可,二是审稿时能学到很多东西。
记者:你和你的团队没有自己的实验室,怎么开展科学研究?
罗子甯:
我们虽然没有自己的实验室,但是学校和学院科研平台都对我们开放。同时,我们团队所从事的科研通常不需要基础实验来验证,借助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等研究手段是可以实现的。
记者:
你怎么看这次争议?罗子甯:没有想到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和争议。我是一个科研新兵,很多地方做得不够规范,比如在材料中未明确标识论文类型,应该说清楚、讲明白,我的表述不够严谨,引起大家的歧义和误解,对此我深表歉意,也感谢大家对我的理解和包容。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苏定伟摄影报道
下一篇:这场座谈会为何“搬”进民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