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一次整形门诊,记者听到最多的一个词,竟是“后悔”。
周四上午是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杨军主任医师的特需门诊,作为行业内知名的整形外科医生,杨军的门诊中有一半是带着创伤而来的求美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整容失败者”。“在经历了一波整形热潮后,修复热潮是必然会到来的。”杨军见惯了求美者的悲欢,语气里藏着太多惋惜。
过度整容的尽头是修复:“你回不到最初了”
35岁的护士晓佳(化名)戴着一副宽大的黑超,碎花长裙衬得她皮肤白皙、身形纤细,可当她摘下眼镜,诊室里的空气仿佛凝滞了——那对双眼皮“毁”得触目惊心:眼白过度暴露,眼球失去自然遮蔽,原本灵动的眼睛此刻透着几分僵硬与突兀。
“我前后做了6次双眼皮,最后一次手术时眼睛根本睁不开。医生毫无章法地给我处理,结果……就成了现在这副样子。”晓佳的声音带着哭腔,手机相册旧照里,那双自然流畅的双眼皮清晰可见。“您看我以前多好看,我真的想回到最初……我好后悔。”
杨军盯着旧照,眼神里是深深的惋惜:“太可惜了,你本就有很好的底子。”
后悔?来不及了。“我跑了好多医院,就想恢复原貌,真的这么难吗?”她语气里满是急切,找到杨军,就是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你还要再恢复3个月才能做修复,但我也不可能把你做到原来那样,只能尽力吧。我经常劝一些原本长得挺好的人不要轻易做不必要的整形手术,要珍惜原来美好的东西。过度整容的尽头是修复,盲目修复的尽头是后悔啊。”
20多岁的小艺(化名)拖着行李箱走进诊室,洋气的五官却带着明显的“人工感”。杨军看着她欧式大双的眼睛,半开玩笑又心疼:“硬生生把东方姑娘雕成了西方轮廓。”小艺的脸本无大恙,却因这双过宽的双眼皮整日纠结——“看着太凶了,我很后悔,现在就想‘回到初眼’。”
杨军面诊后告诉小艺,“你的大小眼是脸部不对称造成的,想通过双眼皮改变是不现实的。虽然看着有点宽,但整体还算协调。你可以不喜欢它,但是你想变回去,风险就很大。”
女孩很纠结,反复问:“就不能改成自然款吗?”杨军杨军耐心解释:“你现在是高鼻大眼,若强行改窄双眼皮,五官比例会更不协调。修复不是从口袋取东西,不能用新的错误纠正旧的错误。不听劝,迟早要后悔的。”
获益与风险的权衡:珍惜本真的美好
在杨军的门诊,超过一半的患者是来做整形修复的,眼鼻修复占了大半。有人双眼高低不对称,有人瘢痕狰狞,有人眼皮宽窄悬殊,还有人眼周凹陷……“认为别处做坏了,就往我们这儿跑的太多了。”杨军说,“很多人以为一次不满意能再做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满意为止,可多数修复根本没必要。”
他见过太多教训:眼部组织就那么多,反复手术只会让条件越来越差,修复难度越来越高,最终效果往往不如整形前,身心伤害却加倍。不少医生不愿接修复患者,不仅因为手术难,更因为这些患者多带着焦虑与偏执,诉求苛刻,稍有不满就争执闹事,最后常要保安来劝离。
杨军有自己的接诊原则。遇上来做双眼皮的年轻女孩,他总会先问职业与规划。若对方想走演艺路,他会说:“你的五官有独特辨识度,这是最珍贵的。”若有人拿着明星照片来“抄作业”,他便说:“明星的眼睛好看,但换个脸就未必了,美要和五官气质匹配,哪能生搬硬套?”
但有些修复,哪怕难、哪怕没把握,杨军也会接。“有人是必须修,有人是没必要修。”他说,“有医德的医生得站在患者角度,先算清获益与风险这笔账——改善够不够大?风险值不值?就像考试考了90分,非要再考求100分,万一只考了50分呢?”他总对底子本就不错的女孩说:“珍惜原来的好,不知足的结果往往是后悔。”
修复潮背后的隐忧:首次整形当慎之又慎
“你说的失败,未必是技术问题,更多是没达到预期。”杨军见过太多因审美偏差导致的“不满意”。有人缺乏清晰认知,跟风追流行;有人五官端正却过度追求完美,盲目动刀,结果越整越别扭,“追求美没错,但盲目冲动要不得,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
另一类失败更令人揪心:医生操作不当、经验不足、术后护理疏漏。杨军曾接诊过在非正规机构手术时突发肌休克、出血的患者,医生临场处置不当,直接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选对医院和医生太重要了”。
“这两年暑期整形热淡了些,大家理性了,但前几年的‘后遗症’正集中爆发——那些做坏的、不满意的,都涌到了诊室。”杨军坦言,要降低修复率,关键在首次整形时就想清楚:动机是否明确?预期是否合理?要和医生反复沟通,根据自身条件定方案,别被一时的冲动裹挟。
“社交平台上的功课可以做,但要学会辨别,别被营销带节奏。”杨军望着诊室里来来往往的求美者,语气恳切:“变美该建立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理性冷静地选择,才能真正锦上添花。”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