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实际上不是做汉堡生意,而是在做地产生意,我们拥有这世界上众多繁华地段的地产资源,同时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地增加。”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罗克曾如此阐述麦当劳的赚钱之道。
而如今,“麦当劳逻辑”似乎在生变。据多方消息,麦当劳今年初已展开部署,计划分阶段全部出售其在香港约23家商铺物业,总市值约 30 亿港元。首阶段先招标出售8家商铺。
据麦当劳方面选定的出售代理行仲量联行透露,麦当劳计划通过公开招标出售首阶段的8处物业,涉及荃湾、坚尼地、旺角等地段,建筑面积在6746-18746平方英尺,落成年份在1969年到1991年,仲量联行为代理商,投标截止日期为9月16日。知情人士进一步透露,首阶段的标售大部分为地区一线靓位,包括面积约14,973平方呎的尖沙咀星光地下及地库,以及铜锣湾怡和街46至54号地下至2楼等,初部估算8项铺位合共总值约13.5亿港元。
值得思考的是,有着“地产生意信仰”的麦当劳,为何会选择率先出售含金量高的香港尖沙咀等地?麦当劳此举,是否意味着其原有商业模式的松动?未来,连锁快餐的盈利模式是否会发生质变呢?
01
不涉及餐饮业务调整
目前,网络上,当麦当劳传出将出售香港商铺消息后,消费者的关注点聚焦在“其味道是否会改变”等与其息息相关之处。
对此,麦当劳全球相关负责人于28日作出解释,“位于芝加哥的麦当劳总公司定时审视其持有的物业,并不断优化其房地产组合。总公司将出售数个香港物业,而相关餐厅营运不受影响。麦当劳总公司会继续致力发展香港市场。”“适逢香港麦当劳今年成立50周年,麦当劳总公司将携手香港麦当劳通过一系列活动共同庆祝,并期待香港这个重要的市场继续成长、保持创新和领导地位。”
这意味着,此次麦当劳动作仅限于物业出售,由麦当劳美国总公司主导,并不涉及香港餐厅业务。事实上,麦当劳香港餐饮业务方面,早在2017年,其控制权已经转接至中信联合体,麦当劳香港餐厅业务和麦当劳内地的业务均由中信联合体负责操盘。彼时亦是麦当劳在中国开启“金拱门时代”的起点。最新来看,麦当劳餐饮在中国业务的持股结构为中信联合体在运营公司中持股52%,麦当劳总公司持股48%。
值得一提的事,在中信加持下,麦当劳近年来扩张明显。公开数据显示,麦当劳中国的餐厅数量已从 2017 年的 2500 家增长至2025 年3月的7000家。
02
房产红利褪去,
麦当劳重修经营之道?
关于麦当劳卖商铺操作,有投资者直言,昔日赢利模式,终究敌不过大周期。
回顾麦当劳的“来时路”,资产增值+经营收益“双丰收”模式,即通过汉堡获取经营利润,通过房地产获得稳定现金流,为其在华扩张迅猛的两张“王牌”。巨大人流量地区布局门店、自持物业则坐享80-90年代香港地价飙升红利,加速了麦当劳这一餐饮连锁巨头的发展。
如资产方面,以麦当劳此次出售的八处物业为例,尖沙咀星光行、铜锣湾怡和街、旺角核心区……随着香港的不断崛起,前述每个名字都代表着寸土寸金的商业价值,这批物业承载着香港商业地产的黄金记忆。有网友表示,这些地方曾经是有钱、有资源都买不到的顶级印钞机。如尖沙咀星光行地下连地库铺位为例,麦当劳方面在1989年时以6600万港元购入,随后地库由麦当劳餐厅租用,地下租户为百货公司。其当前市值估计约4.6亿港元左右。
不过,近年来,随着当地零售及餐饮业遇到一系列挑战,商铺市道受压,不少店铺续租租金出现下调。或受此影响,麦当劳选择出售自有物业,实行“轻资产”经营模式。
房地产服务商戴德梁行公布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香港核心区一线街铺空置率大致呈上升之势,其中以铜锣湾空置率升幅较为明显,由一季度的5.3%升至13.2%;旺角和中环则分别按季微升至9.5%及8.6%。租金方面,随着一线街铺空置压力上升,各区一线街铺租金亦重现疲态而普遍下调。铜锣湾、尖沙咀及旺角街铺租金按季分别下跌3.6%、3.4%及1.7%。
此外,餐饮模式的“外卖化”转变,餐厅实际占地与所获收益的关联性逐渐弱化等特征,亦或催促着麦当劳做出战略调整。如此,当房产红利逐渐褪去,资产收益在麦当劳盈利模式中占比不断缩减,其又会做何转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