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高尔夫球场的晨雾还没散尽,一份改变全球贸易格局的协议已悄然敲定。特朗普与冯德莱恩走出会议室时,手中那份文件将欧盟输美商品关税定格在15%——这个数字较三年前翻了近四倍,却被欧洲官员称作“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无独有偶,日韩也收到了相同的关税“待遇”,唯独英国凭着10%的优惠偷享红利。特朗普这套谈判手法究竟藏着什么门道,能让一众盟友俯首帖耳?
冯德莱恩、特朗普(资料图)
一、极限施压:先抡大棒再递糖
特朗普谈判桌上的第一招,永远是将“最坏情况”摆上台面。此次对欧盟,他开篇便放狠话:8月1日起,所有欧洲商品加征30%关税。这话绝非空谈,欧盟连夜拟出900多亿欧元反制清单,企业股价应声下跌。待双方入座谈判,15%的关税竟从“灾难性后果”摇身一变成“可接受选项”。
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算过账:若按30%征税,德国年GDP将缩水0.62%,约600多亿欧元蒸发;降至15%,损失虽减,但仍要赔进65亿欧元。这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心理,被特朗普牢牢拿捏。他就像菜市场先喊天价再降价的摊主,明明涨了价,还让你觉得占了便宜。
日韩境遇相似,15%的关税背后,少不了多轮威胁与妥协。欧洲议会的贝恩德·朗格直言:这与美国对日本的“关税勒索”如出一辙——先把刀架在脖子上,再慢悠悠讨价还价。
美国财政部部长(资料图)
二、差别对待:盟友也分三六九等
美国给盟友的“差别定价”耐人寻味。欧盟和日韩均为15%,英国却独享10%的特殊待遇。这5个百分点的差距,足以让欧洲企业坐立难安。英国咨询公司已开始吆喝:欧盟厂家不如迁厂英国,单关税就能省下一大笔。
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专为撕裂盟友量身打造。欧盟内部本就各怀心思:德国汽车业因关税从27.5%降至15%松了口气;法国怒斥这是“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投降”;意大利总理嘴上称“有进展”,转头就要求看协议细节。这种分歧,正好给了特朗普逐个击破的机会。
更妙的是,美国将差别待遇包装成“奖励”。英国因常年追随美国出兵,从阿富汗到叙利亚从未缺席,便拿到了关税优惠;欧盟想硬气却拧不成一股绳,只能吃暗亏。这种“跟着我有肉吃”的暗示,让其他盟友更不敢轻易得罪美国。
英法首相(资料图)
三、利益捆绑:签了协议难脱身
15%的关税并非全部,特朗普早把“附加条款”算计妥当。欧盟不仅要交税,未来三年还得给美国投6000亿美元,再买7500亿美元的能源和武器。日本也不例外,550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跑不了。这些数字背后,是将盟友经济命脉与美国深度捆绑。
欧洲内部争议不断:这么多钱投过去,本土就业怎么办?法国勒庞直言:这是让欧洲企业为美国打工,拱手让出能源和军事主权。德国工业联合会更直接,称协议是“不对等的妥协”,欧洲的钱和市场成了美国囊中之物。
但特朗普要的就是这种“绑定效应”。一旦欧盟企业在美投了资、建了厂,便再也不敢轻易叫板——谁也不想让自己的钱打水漂。所谓贸易协议,成了长期“进贡”的保证书。
特朗普(资料图)
四、对手气短:妥协成无奈选择
特朗普招数能得逞,根源在于对手硬气不起来。欧盟这二十年经济乏力,当年敢与美国叫板的底气早已耗尽。德国《商报》评论辛辣:这是欧盟首次签署“加税协议”,连直面美国的自尊心都没了。
冯德莱恩的谈判表现耐人寻味:记者会上特朗普说“不能再降税”,她便乖乖闭嘴;转头还得夸特朗普“谈判强硬又公平”。这种姿态与其说是软弱,不如说是欧盟实力衰退的缩影——明明占全球三分之一贸易量,却连争取平等条款的勇气都没有。
日韩处境类似,经济依赖美国市场,安全靠美国保护,面对关税大棒只能忍气吞声。正如分析所言,不是特朗普多高明,而是这些盟友早已没了说“不”的资本。
冯德莱恩(资料图)
五、胜利背后:麻烦在后头
这场“胜利”背后,美国也埋下隐患。高盛测算,美国消费者将承担70%的关税成本,物价上涨无可避免。耶鲁大学数据更惊人:美国进口商品平均关税从去年的2.4%飙升至20%,长期必损企业利润。
欧盟的投资承诺也未必靠谱。企业投资看市场,而非协议约束。德国批发联合会主席直言:“每一分钱关税都是负担”,企业能躲就躲,谁愿硬着头皮往美国砸钱?
说到底,特朗普这套谈判手法如同饮鸩止渴。靠威胁和分化赢了一时,却搅乱了全球贸易。欧盟、日韩忍气吞声签了协议,心结只会越积越深。或许不久后,这些压抑的矛盾会以更激烈的方式爆发——毕竟,靠强权维持的平衡,从来长不了。
再看那份签在高尔夫球场的协议,15%的关税数字背后,不只是贸易输赢,更是时代的尴尬:当规则被强权改写,连盟友都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这样的“胜利”,真值得炫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