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厅先是要求证明‘奶奶是爸爸的妈妈’,后又要求证明‘爸爸是我的爸爸’,最后以‘派出所公章不清晰’为由拒绝办理……”陕西姑娘小王最近想把奶奶名下的手机号过户给自己,两个月的时间里提交了多个证明,却未能如愿。
小王遭遇“奇葩证明”拦路,主要是因为她遇到了特殊情况。小王奶奶名下的手机号被运营商认定为“吉祥号”,并提出了特殊的过户要求,“一是预存话费,承诺每月最低消费并绑定相应年限;二是让奶奶先过户给小王父亲,父亲再过户给小王”。
群众办事遭遇“奇葩证明”,此前曾多有曝光。“奶奶是爸爸的妈妈”“我爸是我爸”这种常识,连孩子都知道。可为什么“奇葩证明”依旧存在,人们还会陷入尴尬的“自证”境地呢?
其实“奇葩证明”并不难解决,运营商只需改进相关服务审核流程,用户就可以省去大部分繁琐的操作。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便民服务早已实现用户不出门、手机自助办理。但现实中,运营商利用复杂的过户手续或是高额的违约金,将原本普通的电话号码,变成了带有“稀缺价值”的资源,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止客户流失、收入减少”,本质是受到了利益驱使。
“奇葩证明”和靓号过户难,看似是小问题,实则是便民服务的“绊脚石”,不仅侵犯了用户的合法权益,也背离了通信行业服务大众的初衷。希望运营商能多一些简化的办事程序, 少一点让客户“跑断腿”的操作。同时,对于靓号等特殊资源的管理,应制定更加公平、合理的规则,避免用户在办理相关业务时陷入困境。
当然,此类事件背后还有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那就是数字资产该如何确权、继承和转让,有待在法律制度层面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和完善。(中国经济网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