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李长需
又有企业因为营销翻了车。
近日,桃李面包一则电梯广告文案引发争议。社交平台上流传的图片显示,桃李蛋月烧产品的广告语写道:“有人说五仁不好吃,我们认为:那是因为你还年轻,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这遭到网友的质疑:“买月饼为何要遭受生活的毒打?”
9月4日,桃李面包相关负责人表示,涉事广告画面在上线一天后已下架,他们对此表示歉意,并将进一步完善审核机制,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桃李面包的广告翻车并非偶然,恐怕只是当前快消品行业营销焦虑集中爆发的个案体现。将五仁月饼口感与人生苦难强行捆绑的创意,暴露出企业为博眼球不惜消费社会情绪的短视心态。这种把产品缺陷美化为人生阅历不足的诡辩逻辑,本质上是对消费者智商的侮辱:难道只有历经沧桑才配品尝传统美味?这种诡辩所折射的价值观,显然已与当代年轻人追求轻松愉悦的消费理念背道而驰。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营销话术正在形成新型消费PUA:通过否定消费者当下的真实体验,来塑造所谓的优越感。但正如网友的集体反呛所示,在信息透明的社交媒体时代,任何试图用苦难叙事绑架消费选择的行为,终将遭遇舆论的猛烈反噬。
桃李面包的翻车绝非孤立事件,其背后暴露出企业运营的系统性失衡。在广告争议之前的7月份,桃李面包便因菌落总数超标被市场监管总局通报,就曾引发舆论风波。不到两个月,就接连爆发两起舆论风波,这折射出其重营销轻实质的运营模式已陷入恶性循环:在2025年上半年营收利润双降的困境中,企业竟将广告支出逆势增加40%。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恰如用创可贴掩盖内出血:营销投入的短期刺激,虽然可以带来一时的效果,但无法掩盖产品力持续下滑的根本矛盾。
更值得深思的是,快消品行业普遍存在的短视症候群正在蔓延,许多企业将制造话题视为救命稻草,却忽视了品牌信誉的积累需要经年累月的品质坚守,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当企业把消费者当作流量而非服务对象时,任何投机取巧的营销手段,最终都会反噬自身。在流量焦虑盛行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避免重蹈覆辙,必须建立营销创意的伦理审查机制,在追求传播效果的同时,更要坚守社会价值底线。最关键的是,企业要扭转重营销轻实质的运营惯性,回归到以产品为本的经营哲学上来,将资源真正投入在质量管控和消费者体验上,而非在舆论漩涡中疲于奔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