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战场持续胶着的当下,一个耐人寻味的战术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为何俄罗斯军队始终无法列装一款得心应手的60毫米迫击炮?这个看似简单的装备问题,实则折射出俄军现代化转型中的深层困境。
当前俄军普遍采用的小分队渗透战术极具特色。通常由3-5名精锐士兵组成特战小组,他们或潜伏至乌军防线前沿,或深入敌后实施突袭。这种高度灵活的战术本应效果显著,却因一个致命短板而大打折扣——缺乏与之匹配的轻型火力支援体系。
细数俄军现有的支援武器库:自动榴弹发射器喷射着密集弹雨,反坦克导弹精准打击装甲目标,重机枪编织出绵密火网,各类无人机更是在空中虎视眈眈。当然还有传统的82毫米迫击炮,但这个\"老将\"在现代战场上却显得格格不入。其暴露的缺陷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声光特征过于明显。当82毫米炮弹呼啸出膛时,巨大的爆鸣声能传遍方圆数公里,犹如在寂静战场上敲响警钟。虽然其爆炸威力惊人——单发杀伤效果相当于5-6枚F-1手榴弹同时起爆,但如此张扬的\"自我介绍\"无异于给乌军炮兵观察哨发送精准坐标。
其次是骇人的重量负担。整套82毫米迫击炮系统全重超过70公斤,这还不包括沉重的弹药箱。在FPV自杀式无人机神出鬼没的战场上,要求三人炮组扛着这个\"铁疙瘩\"快速转移简直是天方夜谭。现代战场要求士兵必须做到\"发现即撤离\",而这套笨重装备显然背道而驰。
更棘手的是其尴尬的作战半径。最大射程不足3公里的限制,迫使炮组必须冒险前出至交战前沿,甚至深入危险的灰色地带。每次转移阵地都需要像蚂蚁搬家般往返运输,这种明显的活动轨迹在乌克兰无人机的红外镜头下无所遁形。
战争初期,俄军曾抱怨缺乏自行迫击炮系统。如今即便列装了\"戈尔采\"装甲自动迫击炮和\"德罗克\"82毫米自行迫击炮,这些庞然大物在无人机监控下反而成为活靶子,不得不重新启用人力运输的老办法,但根本矛盾依然无解。
军迷们或许会提及2B25\"海鸥\"无声迫击炮这款特战利器。13公斤的轻量化设计配合特制弹药,确实能实现隐蔽打击。但专用弹药的补给难题使其出镜率极低,加之1200米的有效射程甚至不及波兰LMP-2017——后者仅重5.8公斤,单人即可操作,成为乌军班组火力的中坚。
俄罗斯军工完全具备研发60毫米迫击炮的实力,这种理想装备拥有诸多优势:无需架设即可速射,微声特性允许抵近打击,弹道寂静难以预警。虽然单发威力有限,但突然性可弥补杀伤不足。最重要的是遭遇无人机威胁时,士兵能像拎公文包一样带着它迅速撤离。
现实却令人唏嘘:俄军士兵仍在用血肉之躯搬运70多公斤的\"古董\",每次战术机动都像在刀尖上跳舞。这场持续冲突再次验证了现代战争的铁律:在无人机主宰的透明战场上,机动性、隐蔽性和反应速度远比单纯的火力参数重要。俄罗斯军工体系的转型之困,正在让前线将士付出鲜血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