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广州市番禺区石岗西涌、雁洲涌,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让人很难联想到,这两条河涌曾因“雨天污水溢流问题突出”被中央环保督察点名,是番禺区水环境治理的一块“硬骨头”。
石岗西涌、雁洲涌的“华丽变身”,依托的是一场为期三年的水环境治理攻坚行动。2022年,番禺区举一反三,开展“厂网河”一体化系统治理,吹响三年治水攻坚“冲锋号”。面对污染底数多、源头治理不彻底等难点问题,坚持工程建设补短板和系统管理提质效,推进52宗工程项目建设和22宗管理项目建设。
今年石岗西涌、雁洲涌问题整改销号已通过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审核同意并完成公示。1-7月全区91条一级支流水质优良率80.2%,排名全市第4;1-6月,水质指数为 3.8775,排名全市第3,无劣V类河涌。
建立机制凝聚治水“向心力”
黑臭河涌“华丽转身”热门打卡地
夏日的雁洲涌边,村民三三两两散步,或围坐在涌边乘凉,时而还能看见成群结队的鱼在水中畅游,白鹭在河涌和湿地上空飞翔,然而在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几年前这里河水黑臭,根本没想过茶余饭后在河边散步。”在大龙街雁洲村土生土长的老街坊周叔见证了雁洲涌治理前后的巨变。昔日人们避之不及的“臭水沟”,如今水清岸绿,就连过去几年没见过的小鸟也来栖息。
与雁洲涌命运相似的石岗西涌,也实现了“华丽转身”,种植着约850平方米的风车草、美人蕉等水生植物,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热门打卡地。2023年雁洲涌、石岗西涌第三方评估水质优于地表水Ⅳ类,水环境持续改善。
石岗西涌治理前。
石岗西涌治理后。
雁洲涌治理前。
雁洲涌治理后。
雁洲涌、石岗西涌的蝶变是番禺区水环境治理成效的缩影。
此前,番禺区大部分区域为雨污合流,并且管网密度偏低、污水收集不足、污水转输效能偏低,处理能力不足,雨天污水溢流污染和内涝问题较为突出,河涌水质不稳定。
2022年10月,《番禺区水环境治理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22-2024年)》正式印发,围绕“污染控源减量”“污水收集处理补齐短板”“强化排水管理”三大核心内容,重点补齐番禺区水环境治理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污水收集转输能力和处理能力,吹响三年治水攻坚“冲锋号”。
治水攻坚是一场需要各方协同作战的“硬仗”。2022年11月,番禺区治水攻坚行动指挥部正式成立,由区委书记黄彪任总指挥,下设9个专项组和6个工程建设专班,抽调水务、交通、规资、土发、镇街等单位工作人员集中办公,构建“领导挂帅、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治水新格局。
番禺区还以党建为抓手,全力推进“党建进工地”,吸纳工程代建、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及街道办事处党员,组建党员攻坚小组,联合开展现场走访调研,合力破解征地调规、占道施工、资金保障等难题,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砺江河。
为持续加大河涌污染源查控力度,番禺区先后组建巡河督察队、国考断面查控小组、自查小组等专业巡河队伍,完善水质监测预警和问题整改机制。三年以来,完成“散乱污”场所整治2.3万家;涉水违建整治任务1064宗41.47万平方米。
打造治水技术样板
创新系统化治理“九步曲”做法
一系列污水管网系统工程建设,使得管网密度和污水收集率大大提升,补齐污水处理能力短板。截至2025年8月,新建排水管网2666公里,排水管网密度32.18 公里/平方公里,相比2022年提升55.17%;完成121条村、203个散区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
此前,番禺区共有7座净水厂,污水处理能力92.7万吨/天,布局不均衡,部分居住区域污水长距离输送,传输效能低。
现如今,番禺已完成中部二期(大龙)、桥南等4座净水厂建设,完成前锋等3座净水厂技改,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2.5万吨/天;全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35.2万吨/天,大大高于污水实际日均处理量93.5万吨。
龙湾涌。
紫坭河。
番禺是典型的潮汐河网地区,地质条件差,存量排水管网多且家底不清。创新系统化治理“九步曲”做法,是治水成效提升的“秘密武器”。
以雨污分流和打开雨水排口为目标,番禺将全区划分1001个排水分区,紧扣“管网定性、现场摸查、问题整改、完善一张图”等关键环节,分片区有序推进系统化治理工作,打造治水技术样板。
自2024年6月以来,番禺区通过系统化治理持续推进错混接整改、雨水开排口。截至目前,全区通过系统化排查共发现问题15357个,已完成整改问题共13107个,整改率85.35%;打开雨水排口482个,常态化开启了罗家涌、沙墟涌、胜石河、贵涌等一大批“以前一直想打开却长期无法打开”的截污闸。
厂网河一体化信息系统的投入使用,也进一步完善排水管网基础数据,形成数字化管网“一张图”,提升了水务信息化管理水平。
治水匠心绘就民生“幸福画”
村居小改造实现乡村环境大提升
治水工程,关乎民生福祉。番禺区以“绣花”功夫推进雨污分流工程,绘就出一幅乡村水美的崭新画卷。
施工过程中,每条村都建立了施工管理微信群,做好每个作业面进场前报备工作,充分尊重村居文化和景观,做到“快进场、快施工、快恢复、快撤场”,尽量减少对村民生活的影响。
番禺还创新“三同治”“五改造”模式,通过一次施工带来多重效益,让村居“小改造”实现乡村环境“大提升”。结合村居雨污分流改造,共实施187个积水点、176个小微水体、139条合流渠箱综合治理,9.36万栋屋面立管雨污分流改造,195万平方米巷道硬化修整,40条村实施与水改同槽施工,受惠5.76万户,获得村民的广泛认可。
在治理过程中,增设污水集中排放池475个,规范小餐饮店排水行为,完成1038个垃圾收集点的升级改造。
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却给市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舒适。一位小餐饮店老板笑道,“以前我们的污水都是直接排到路面上或者雨水篦子里,现在政府帮我们增设了污水排放池,污水可以直接排到市政管网里,既干净又方便。”
据悉,番禺建立参建各方自查、核验组检查、局领导分片抽查“三级效果核验”机制,对各个项目开展全覆盖效果核验,定期对已完工的村居项目排口实施水质检测,121条村排口共2066个排口,已达标1808个,达标率87.51%。
“污涝同治”缓解城市内涝
4067个雨水排口打开率达87.83%
近年来,暴雨的次数与降雨量呈现上升态势,城市快速建设使得不透水地面大幅增加,排水压力上升。随之而来的城市内涝成为一大痛点难点问题。
内涝防治关键在汛期、重点在平时。番禺区通过“污涝同治”,提升区域积水点市政排水系统的排水防涝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成效。截至目前,在48黄色暴雨预警、19次橙色暴雨预警及2次红色暴雨预警中,全区仅出现4处内涝,对比2023年、2024年显著降低。
内涝治理的难点在于制定兼顾科学、经济与效果的“一点一策”方案,不断在暴雨中检验整治效果。比如,针对富山北路这一重点水浸点,便开展了上游村居雨污分流改造,避免雨水进入污水系统;扩建雨水通道提高片区管网过流能力;抬高路面解决河涌水位顶托问题等一系列“组合拳”,来缓解此处易水浸的情况。
富山北路治理前。
富山北路治理后。
目前,广州市“277台账”涉及番禺区易涝风险点共33处,已完成治理29处,正在治理4处。
一批泵站建设、水闸加固、堤岸整治等水利工程,市新路、龙津路和化龙大道交叉口、兴学路等排涝工程的建设,也补足了防洪排涝设施短板。截至目前,番禺31宗排涝工程,已完工20宗;新增排涝设施92台,排涝能力从2024年的4.1万立方米提升至11.7万立方米。
为提高管网运行质效,番禺针对全区范围现有排水设施开展“清一遍、查一遍、修一遍”,准确掌握排水设施底数,彻底查清并修复排水管网存在的错漏混接等问题。
2022年至今,已清疏管网14623公里,发现并完成小修10478个、大修4286个;落实“一雨三清”,及时清理雨水篦子和排水管网中的落叶、沉沙,有效减少管网堵塞情况,确保排水通道畅通。
三年攻坚以来,全区共4067个雨水排口新增打开2031个,合计已打开3572个,打开率87.83%,释放了雨水通道,排水能力和排水效率显著提升。
番禺区还联合镇街、村社、群众等力量,发动村民志愿者开展河涌清淤工作,完成河涌清淤25.8万立方米,增强河涌行洪能力。同时,在项目源头、中部、末端统筹建设“大中小海绵”,已累计完成97.63平方公里既有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建设,提高城市路面雨水渗透能力。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美苏
图片来自番禺区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