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城区陶然亭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梁爽脚步匆匆。看见坐在窗边晒太阳的刘爷爷,她俯下身笑着问:“今天午饭吃得怎么样?”遇见刚刚从室外回来的王奶奶,她轻声鼓励:“多下床,精神头儿更好了。”老人们也总愿意拉住她的手,和她聊上几句。
1990年出生的梁爽,曾是某三甲医院的骨干护士。快节奏的部队医院护理经历,练就了她雷厉风行、一丝不苟的作风。有人问她,为何要离开三甲医院到养老机构?其实她早已关注养老领域,“医院擅长的是急重症救治,而老人还需要慢病管理、康复护理和心理关怀。在养老机构,我们可以把工作从单纯的治疗延伸到日常健康维护,甚至提前预防,这让我更有职业成就感。”
刚到养老服务中心时梁爽发现:许多老人入住时,家属常常只说一句“身体还行”,可真正照护起来,却暴露出高血压、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等一大堆问题,曾有老人因神志不清险些走失,也有老人因腿脚不便摔倒。
“如果能在一开始就把情况摸清楚,就不会这么被动。” 梁爽提出“入院7天深度评估”的建议。每位老人入住,护理团队都要完成150项指标的采集,从生理数据、用药史到心理状态、家庭关系,逐条建立档案。梁爽拿着这些基础数据,再和医生一起制定个性化照护方案。她说: “接入一位老人,就像翻开一本新书,要先读懂目录,才能知道怎么照料。”
真正让老人和家属记住她的,是那份时时在意的贴心。梁爽的微信里,置顶设置的联系人和微信群聊,全部与老人相关。清晨睁眼,她第一件事就是翻看这些群聊的动态,睡前也要再核对一遍。谁今天情绪不好,谁新添了一种药,谁家属要来探视……她心里都有一本台账。久而久之,家属们给了她一个特别的称呼——“置顶的闺女”。
郭先生的父母都住在养老服务中心,母亲病情较重。郭先生每周都会发来上百条消息,梁爽一条条回复,安排用药、对接医生。郭先生说:“她置顶的不是微信,而是我们全家的心安。”
梁爽善于读懂老人的心思。90岁的朱老师,入住时体重仅有28公斤。梁爽第一反应是数据填错了,可真正见到老人时,对方单薄的身形让她心疼不已。“刚来的时候,朱老师情绪激烈,经常闹绝食。”梁爽从她的只言片语里捕捉到“猪肉帕尼尼”这个味觉记忆,最后在肯德基买到老人想吃的东西,老人品尝后才重新开口进食。为了进一步给老人增加营养,梁爽又将营养粉伪装成下午茶,帮助她一点点恢复。半年间,朱老师的体重回升到了40.5公斤。
在梁爽看来,照护也不是单向付出,而是彼此支撑。抗美援朝老兵刘爷爷入住时,深受阿尔茨海默症困扰,情绪暴躁,甚至会挥拳打人。梁爽的眼镜曾被老人打飞,可她并没有退缩,而是学着用“军人命令”的语气引导他吃饭,用“向首长汇报”的方式沟通护理。渐渐地,老人眼中闪过久违的坚毅,还教她“三点一线”瞄准射击的方法。有一次,老人突然认真地对她说:“你生孩子吧,我每月退休金都给你,不用担心养不起。”那一刻,梁爽笑着,却红了眼眶。
聊着与老人的故事,梁爽常常动情。“最怕的不是老人难照顾,而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除了照护老人,身为护士长的梁爽还培养了一批护理员。她设计了“模拟失能体验”课程,让护理员戴上老花镜,负重体验老人生活的不便。她说:“当你连筷子都拿不稳时,才会明白喂饭不是‘张嘴’那么简单。”
“养老照护不是机构的独唱,而是社会的合唱。”她还开设了“家庭照护者日”,教家属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发起“一老一小”志愿活动,让社区医生、退休人员和孩子们都参与进来。
如今,梁爽培训过的护理员已超过400人,机构也获得了多项荣誉。可在她看来,最珍贵的评价,依然是老人们在见到她时那一声亲切的“爽儿”。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