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至12日,新加坡新传媒剧院的灯光三度为粤剧《红头巾》亮起。广东粤剧院的艺术家们,以岭南粤剧为载体,将“红头巾”的精神再度镌刻进中新文化交流的新年轮里。
这是时隔一年后,粤剧《红头巾》二度登陆狮城,感动了众多观众。这些“红头巾”为何引人动容?
一部粤剧,唤醒两地集体记忆。
“命生好丑唔怕捱,几大都要捱过来……”舞台上,三水女儿卢带好与姐妹们的唱词铿锵有力。这些用粤语吟唱的生命史诗,穿越近百年的历史烟云,在新加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适逢中新两国建交35周年,又值新加坡甲子华诞,《红头巾》此番受邀演出,意义远超舞台之上那流转的光影。它更似一座跨越时空的文化桥梁,将红头巾“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社会为先”的精神,在新世纪的时代坐标中再度点亮,熠熠生辉。
一段历史,铸就城市精神基因。
20世纪30年代,数以千计的三水女性远渡南洋,戴起红头巾从事建筑工作。她们用肩膀扛起了新加坡的城市化进程,也用生命书写了华人移民史上动人的篇章。当这段尘封的南洋奋斗史遇上悠扬的岭南粤韵,便催生出直抵人心的《红头巾》。
该剧领衔主演曾小敏认为:“这些女性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建造者,更是精神价值的奠基者。她们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何谓‘坚韧’,何谓‘大爱’。”
一条纽带,连接两地情感与文化。
“粤剧《红头巾》此次演出,意义非凡——它既彰显了华人移民与国家发展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也体现了文化艺术对传承民族记忆、促进社会认同的重要价值。”新加坡戏曲学院董事林焕章先生认为,此次演出不仅是中新两国戏曲交流的重要成果,更推动了两国在文化共情、历史共鉴与创作共融方面的深度合作。
新加坡戏曲胡姬花奖优秀演员奖得主毛雅珊女士在交流中提到:“新加坡建国历程中,‘红头巾’们的努力、付出与吃苦耐劳精神从未被遗忘。这样的背景让此次演出更具触动性。”
中国驻新加坡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曹忠明和夫人杨青,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长及华社联络组主席徐芳达,新加坡交通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马炎庆,新加坡前副总理王瑞杰,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参赞秦文,新加坡戏曲学院主席及工委会联合主席林方华等嘉宾现场观看了本次演出。
文 | 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林楷虹 祝燕彩
图 | 杨佳 薛才焕
视频 | 洪子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