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黄晓慧
过去的一周里,两大盛事直线拉升上海的科创浓度。科技感、创新味十足的外滩大会把“金融科技”融入日常,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简称“顶科协奖”)在沪揭晓,再次吸聚全球产业界、科研界的目光。
外滩大会、顶科协奖等国际科技盛事在上海办得风生水起,并非偶然。近年,上海聚焦国家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五个中心”建设不断提速。从张江科学城的崛起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建设,从科创板开板到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体系形成,上海构建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日臻完善。
解放日报报道外滩大会开幕和2025顶科协奖揭晓。
科学大奖、产业盛会的最大价值在于其“聚才效应”。吸引诺贝尔奖等国际大将得主在内的世界顶尖科学家齐聚上海,形成了难得的“科学家朋友圈”,为青年科研人才提供了与国际顶尖科学家对话的宝贵机会,让整座城市始终保有鼓励创新、崇敬科学的科创浓度。这些对上海在全球创新网络的能级与地位,不无裨益。
当前,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很多领域都在积极拥抱前技术,酝酿重大突破。那些提早为科技创新铺路架桥、积累蓄能的国家和地区,往往能在科技竞争中占据先机和主动。上海对科创中心建设的方方面面的投入和布局,正是为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做好准备。
以顶科协奖的创设为例,国际经验表明,顶级科学奖项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往往相得益彰。诺贝尔奖的颁发地斯德哥尔摩,依托奖项影响力用超过120年培育了独特的科学生态系统,不仅拥有卡罗林斯卡学院、斯德哥尔摩大学等世界一流学府,更形成了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
一个国际化的科学奖项,代表的是科学共同体的认可和信任,体现的是科研环境的开放度和包容性。图灵奖与硅谷的发展历程,也说明了开放包容的科技合作环境对科创中心建设的支撑作用,以及科创中心建设的长期性。自1966年设立以来,图灵奖见证了硅谷成长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等机构持续数十年的基础研究投入,为硅谷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这些充分表明,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需要经历学术机构培育、人才聚集、文化形成、制度完善等多个阶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长期投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科技竞争越激烈,就有越多的人追逐立竿见影的“热点”,内卷式竞争往往表现为,在见效快、易做成的事情上一拥而上,而那些基础性、难度大、需要长期投入才能见效的事业,却鲜有人愿意投身。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就要向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看齐,对标国际科学之城,以战略眼光、耐下心来推进,不盲目追逐热点赛道、不为赶时髦频繁换赛道。
创设科学大奖奖励造福全人类的科学成果,举办各类科技创新相关的论坛展会,是长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对科学发展规律的认知程度。除此之外,还应该有对基础科研长期稳定的投入支持,通过建立稳定的科研资助机制、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全社会崇敬科学的氛围等措施,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相信,只要上海坚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创新资源,以更加包容的胸怀汇聚天下创新英才,以更加创新的精神探索科技前沿领域,必将为这座城市带来更高的科创浓度、更强的创新动能、更亮的科学之光。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