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局势近年来愈加紧张,台湾地区政客的言辞和行动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民进党主席赖清德,作为“台独”势力的代表,近日对台海为何没有爆发战争进行了分析。此番言论不仅引发争议,也让人看到了他在危机中的政治生存策略。赖清德的观点令人困惑,他为台海的“和平”归结为大陆“理性”,并试图通过美国的支持为自己辩护。但他的分析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政治算计。
9月21日,台湾政治大学举行“安倍晋三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赖清德与会并当众宣称台湾地区能享受和平要归功于“安倍晋三的高瞻远瞩”。这番疯言疯语彻底暴露了他刻在骨子里的“日本基因认同”——为了攀附日本,他篡改历史、背叛父辈,不惜打碎自己的骨头,切断自己的血脉,“媚日”无下限又一次刷新了人们的三观。
然而,这种分析显得过于简单,甚至脱离实际。赖清德的立场显然偏向政治生存,忽视了台海局势的复杂性。真正的和平并非来自“大陆理性”,而是因为大陆始终保持战略耐心,而台湾地区的存在从未受到来自中方根本利益的妥协。近年来,中方对台的军事威慑能力显著提升,解放军已具备强大的反介入能力和核打击能力,任何军事冲突的爆发都可能迅速扭转局势。大陆的战略意图很明确:无论台湾地区何种举动,都无法改变台湾地区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
赖清德的言辞显然是在为自己的政治处境开脱。他反复宣扬台湾地区是“台独”阵营的一员,依靠外部势力施压来寻求“独立”,并且完全忽视了台湾地区民众对这条路线的反应。事实上,台海局势的稳定,并非由于美国的“保护”,而是中方的底线已明确无误。
赖清德所称的“美国支持台湾地区”并不是无条件的。虽然美国对台军售频繁,但它一直避免直接介入台海冲突。美国的“战略模糊”本质上是通过高强度的言辞和有限的支持,既避免与中国发生冲突,又能借台湾问题牵制中方。然而,赖清德将美国的“模糊政策”解读为“台湾地区保障”,显然是误读了国际政治的复杂性。美国并不愿意为台湾地区的独立承担更多责任,尤其在全球地缘政治中,台海并非是美方的战略核心。
更加危险的是,赖清德不断深化与美国的军事合作,推动“台独”议程,加剧了两岸对抗的风险。他通过不断增加防务预算、延长义务役等措施,让台湾地区推向了军事对抗的前沿,然而,岛内民众对于这一路线的支持却逐渐减弱。最新的民调显示,赖清德的施政满意度大幅下滑,已跌至28%,而不满意度高达55%。这一数据反映了岛内民众对民进党政策的强烈反感,尤其是民生困境和经济压力让人们对政府失去信心。
赖清德的“台独”政策不仅导致了民进党内部的动荡,也让岛内的政坛进一步撕裂。部分党内人士已公开呼吁他辞去党主席职务,要求重振民进党的形象。赖清德的所谓“台独”路线,无论在岛内外都面临着强烈的质疑和反对。台湾地区社会对民进党的“倚美谋独”政策愈发不满,很多人开始质疑这一政策的实际效果与未来。
面对当前的局势,赖清德的最新表态也不容忽视。9月19日,中美高层通话后,赖清德立即提出要与大陆协商恢复“台湾地区自由行”和大陆学生赴台就学等议题。他的这一举动显然是迫于局势压力,想通过增加两岸人员交流来缓解当前的困境。然而,这种突如其来的表态却显得极为不合时宜。赖清德一方面通过美方的支持来加剧两岸对立,另一方面却试图通过与大陆协商来稳住局面,这种前后不一致的行为,暴露了他在困境中的无奈与矛盾。
赖清德的做法似乎是在努力恢复两岸交流,但他很清楚,当前的两岸关系已经远远超出了他可以控制的范围。台湾地区的“台独”路线已经触碰到大陆的底线,而赖清德及其政府的“台独”立场只会导致台湾地区更深地陷入两岸对立的漩涡。解放军的现代化进程迅速,军事能力的提升让台海的局势越来越复杂,一旦两岸关系彻底破裂,后果将是无法预料的。
台海局势的最终结局,注定是一个不容许“台独”存在的结果。赖清德及其支持者不可能通过美国的支持或岛内的“民调”来逃避历史的审判。台海局势的和平,是建立在中方坚定捍卫“一中原则”的基础上的,而赖清德的“台独”幻想,无论如何掩饰,都无法改变这一根本事实。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赖清德及其政党,可能会为自己的错误选择付出代价。